《怎样读书好》摘抄
![](https://img.haomeiwen.com/i2947782/24af2d5ce286ea55.png)
全书收录胡适、蔡元培、朱光潜等30位名人关于读书的认识与经验,值得学习思考借鉴。摘录几位的观点,共享。
胡适在《怎样读书》中写到:
读书的方法,据我个人的经验,有两个条件:(一)精(二)博。精,从前有“读书三到”的读书法,实在是很好的;不过觉到三到有点不够,应该有四到,是:眼到 口到 心到 手到。博,就是什么书都读。中国人所谓“开卷有益”,原也是这个意思。我们为什么要博呢?有两个答案:(一)博是为参考;(二)博是为做人。"为学当如埃及塔,要能博大要能高。"
丰子恺在《我的苦学经验》中说
我们要获得一种知识,可以先定一个范围,立一个预算,每日学习若干,则:若干日可以学毕,然后每日切实地施行,非大故不准间断,如同吃饭一样。照我当时的求学的勇气预算起来,要得各种学问都不难:东西洋知名的几册文学大作品,我可以克日读完;德文法文等,我都可以依赖各种自修书而在最短期内学得读书的能力;提琴教则本五册,我能每日练习四小时而在一年之内学毕;
叔本华(Schopenhauer)说得好:
写在纸上的思想,不过是印在沙上的行路人的足迹,人们虽然可以因他而明知道前人所取之道路,但行路人为行路和观望前面什么风景起见,是必须使用他自己的眼睛的。
章衣萍在《作文与读书》中写到
一切文章有两个伟大的导师:一是自然,二是人生。我们要学生多多观察自然,研究人生,我们要学生从小养成这种习惯。我们不要学生迷信书本,模仿书本。我们要学生不做古人的奴隶,也不做今人的奴隶。
贺麟在《读书方法与思想方法》中写到
我们提出的三种思想方法,第一种逻辑的方法,可以给我们条理严密的系统,使我们不致支离散漫;第二种体验的方法,可以使我们的学问有亲切丰富的内容,而不致干燥空疏;第三种玄思的方法,可以使我们有远大圆通的哲学识见,而不致执着一偏。
末了,他还说了几句关于读书的价值、读书的神圣权利,和读书的搏斗精神的话:人与禽兽的区别,虽有种种不同的说法,但根据科学的研究,却只有两点:一、人能制造并利用工具,而禽兽不能;二、人有文字,而禽兽没有文字。其实文字亦是一种工具,传达思想、情感、意志、精神上人与人内在交通的传久行远的工具。
想不放弃此种神圣权利,堂堂正正地做一个人,我们惟有努力读书。读书如登高山,非有勇气,绝不能登至山顶,接近云霄;读书如撑船上滩,不可一刻松懈;读书如临战场,不能战胜书籍,利用书籍,即会为书籍所役使,做书本的奴隶。打仗失败只是武力的失败;而读书失败,就是精神的失败。朱子说读书须“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最足以表示这种如临战阵的读书精神,且足以做我们读书的指针。
朱光潜《读书是一种训练》中写到:
读书是要清算过去人类成就的总账,把几千年的人类思想经验在短促的几十年内重温一遍,把过去无数亿万人辛苦获来的知识教训,集中到读者一个人身上去受用。有了这种准备,一个人才能在学问途程上作万里长征,去发现新的世界。
历史愈前进,人类的精神遗产愈丰富,书籍愈浩繁,而读书也就愈不易。书籍固然可贵,却也是一种累,可以变成研究学问的障碍。它至少有两大流弊。第一,书多易使读书不专精。我国古代学者因书籍难得,皓首穷年才能治一经,书虽读得少,读一部却就是一部,口诵心惟,嘴嚼得烂熟,透入身心,变成一种精神的原动力,一生受用不尽。现在书籍易得,一个青年学者就可夸口曾过目万卷,“过目”的虽多,“留心”的却少,譬如饮食,不消化的东西积得愈多,愈易酿成肠胃病,许多浮浅虚骄的习气都由耳食肤受所养成。其次,书多易使读者迷方向。任何一种学问的书籍现在都可装满一个图书馆,其中真正绝对不可不读的基本著作往往不过数千部甚至于数部。许多初学者贪多而不务得,在无足轻重的书籍上浪费时间与精力,就不免把基本要籍耽搁了;比如学哲学的尽管看过无数种的哲学史和哲学概论,却没有看过一种柏拉图的《对话集》。学经济学的尽管读过无数种的教科书,却没有看过亚当·斯密的《原富》。做学问如作战,须攻坚挫锐,占住要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