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伤,逝去的青春》
《屹论·摄影》第三季~第34篇
图:岚子
文:毕屹
《感伤,逝去的青春》
最喜欢欣赏那些有故事感的照片,不用旁白,不必注解,只是,静静地观看,享受那一刻,脑海中,闪现的种种情节。
这样的照片,最容易触动观众的心灵。但观感,却不像看一张河流山川或者婴儿笑脸的照片那样,感受比较直接。
那种直接,是感官上的刺激,或壮观,或可爱。
而这种观感,是触发心灵的,也是会有不同答案的。因为每个观众的人生经历不同,审美趣味不同,自然就会对这一类作品,产生不一样的观感和触动。
这些都是非常正常的现象,正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一千个观众的心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
但,只要有触动,有观感,就是好作品,就是值得欣赏和分享的美图佳片。
为了更加形象地理解这一观点,我们今天分享一张,来自大洋彼岸美利坚的摄影家岚子老师的精彩照片。
画面中只有“两个人”,元素极少,还打着引号。那是因为,位于主体位置的是一个身穿婚纱的模特儿。
而其旁边的那个人,是一位低着头匆匆走过的路人。她是一位老妇人,虽已满脸皱纹,但衣着得体,气质高雅,步履坚定,若有所思。
作者精准地抓拍,将“两人”同框展现,立刻,照片中便有了多重看点。
首先是对比的手法,一个年轻,一个苍老。一个皮肤光滑细腻,一个满脸岁月沧桑。一个气质不凡地身穿婚纱,一个精致典雅地身着便服。一个高高在上,居于亮处,一个低头在下,处于暗角。
这种种的对比,是一种暗示,也是一种比喻,更是一种对过去辉煌的美好记忆,以及现在人已黄昏的黯然神伤。
其次是色彩的运用,作者将作品以黑白效果呈现,这样的作用是暗化了片中的杂色干扰,只让观众的视线集中在“两人”身上,从而更加强化作品的深层含义。
那么,这种种对比的运用,是想表达什么呢?每个观众都会有自己的答案。
也许,是和作者的标题一样,《岁月静好》。也许,和我的想法一样,“感伤,逝去的青春”。也许,在您的心中,另有答案,是什么呢?不妨说一说,我,洗耳恭听。
*** *** ***
标题《岁月静好》
作者:岚子
设备:徕卡Q2
简述:老妇人和橱窗里的婚纱形成鲜明的对比,令人浮想联翩。
*** *** ***
感谢岚子老师提供的精美图片,如果您也喜欢此篇图文,请分享到您的朋友圈,您的鼓励是我们前行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