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道德经》的一些解读
2018-08-08 本文已影响118人
清月照天心
《道德经》五千言,历来被誉为充满着哲理与智慧。但也不乏说其思想“消极无为”,或是“权谋厚黑”等评价。这些让《道德经》变得更加神秘,也有了诸多解读。
虽然有着多样化的解读,但翻看《道德经》显然不能凭借其中的只言片语,诸如清净无为,知足寡欲,天地不仁,就轻易作出判断,贴上标签。毕竟,其中也有“我有三宝,一曰慈”,“自胜者强”、“强行者有志”这样的观点。据说尼采曾用心研究过《道德经》,他的主张总不能说是“消极无为”的吧。
今天看了一点知乎上有关《道德经》的回答,有拨云解惑之感。附链接于下,嗯……这不算是侵权吧?
中国古典哲学由于使用的是古文言,其中又有不少比喻,或者针对具体情境做出的回答,导致古典哲学中的许多话语往往没有一个统一的解读。这样鲜明的利弊在于,古典哲学就像源头活水一样,可以带来多样的,不同层次,不同境界的思考感悟;但也正是由于这一点,会带来许多误解,也可以从中寻章摘句来歪曲利用,含义不明可能导致人们读不懂,不利于文化的广泛传播。尤其在当今讲究精确的时代更是如此。
所以古典哲学常伴随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利者见利的现象,虽然如此,尽量还其本意,纠正一些过分的误读却是有所必要的,毕竟,有时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有时在闲暇之际,翻看一下《道德经》,读一读其中的句子,或有去火,慢慢平心静气的感受。
以下是从知乎看到的不错的回答链接
1、为什么道德经中没有“努力”的概念–大道齐元的回答
2、年轻人读《道德经》如何从中获得积极力量而避免受到消极影响? –大道齐元的回答
3、道德经第三十三节中的「强行者有志」应该怎么理解? –in neck的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