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昌龙 | 老李,为什么流泪
老李,为什么流泪
老李,是一个有魅力的人。他人缘好,热情爽朗,风趣幽默,走到哪里,都会带起一片欢声笑语。老李是教师,他不光数学教得好,难得的是,古诗文张口能背,更绝的是,语速像讲相声报菜名那样的滔滔不绝,仅这一点,就足以让我这个语文老师汗颜。老李还多才多艺:唱歌演戏修家电,书法绘画摄影,都能耍得有模有样。那天,我跟老李探讨吹箫,他居然说他会弹琵琶吉他,拉二胡手风琴,吹笛子葫芦丝,家里还挂着一把他自制的扬琴。这不禁让我这样一个练了两年竹箫仍不“箫魂”的乐盲叹服不已。
魅力老李,注定是个有故事的人。
一九九零年,那时的老李,还应该称为小李。那年,老李的大女儿降生,初为人父的老李,喜上眉梢,对女儿疼爱有加。人逢喜事,那些天,老李讲话声音也高了八度,走路也明显比先前快了许多。
老李弟兄姐妹多,家庭关系又特别好,从小就享受到大家庭快乐的老李,总觉得一个孩子太孤单。双方的老人,看第一胎是个闺女,就撺掇着老李,再生一胎,不管男女,也好让孩子将来有个伴。计划生育虽然是国策,但在老李女儿出生前那几年,还不是很紧,公职人员,违纪超生,也就是挨个处分降两级工资,当时,老李一级工资也不过7块钱。老李暗想:降两级工资也认了,说什么也再生一个。
哪知,计划赶不上变化,老李闺女降生时,地方计划生育条例开始实施,政策一下子紧了起来:在农村,违反计划生育,是不讲理的,土墙上电线杆上甚至刷上雷人的标语:“违反计划生育,牵你家羊,拆你家房”,“多生超生,喝药不夺瓶,上吊就给绳。” 所有公职人员,违反计划生育,一律开除公职,还要交几万元罚金。计划生育,成了当时政府的头等大事。老李大学毕业,好不容易,跳了农门,捧了铁饭碗,总不至于为了多生个孩子,把饭碗丢了吧。可是,老人力劝,自己也很想再养一个,计划生育又是碰不得的高压线,这如何是好呢?
过了几天,大家听到了一个惊人的消息:老李的孩子没了,说是老人看孩子不小心,被子盖住了婴儿的脸……。
同事们听到这消息,都心疼孩子,同情老李,嗔怪老太太的粗心。教委有个卜主任,她带几个同事到老李家表示慰问,老李见到看望他的同事,不停地抹眼睛,声泪俱下,泣不成声。不一会儿,一把鼻滴一把泪的老李,眼睛又红又肿。真是男人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几个女同事,受到老李感染,也跟着掉眼泪。卜主任是个精明的老太太,她当时分管学校的计划生育,整天为工作提心吊胆,她到老李家,明里是表示慰问,暗里是探听虚实。卜主任见老李泪流满面,泣不成声,连忙好言安慰,说这都是天意,说明这孩子与咱无缘。李老师,不要太难过了,养好身子,趁着年轻再要一个。
那以后的很长时间,老李像变了个人,无精打采,判若两人。朋友们知他难过,在他面前,再也不提孩子的事。大家发现,每逢周末,老李都要回老家,比以前更忙了。
天遂人愿,过了一年,老李家又孕育了一个新的生命,几月后,老李喜添千金。老李的脸上又荡漾了笑意。
再后来,偶尔能看见老李带两个孩子玩耍,大一点的孩子姓卢,喊老李姑父。其实,喊老李姑父的女孩就是老李藏在老家养大的大女儿。
其乐融融又过了七八年,计划生育的政策有所松动,老李不愿把孩子藏养在老家,更想把孩子带到身边上学。朋友们这才知道,老李其实有两个女儿。
有同事问老李,你大女儿的事,我们也不相信呢?当时也怀疑你是想隐匿超生呢,可是,我们去看你,你哭得昏天黑地,后来又伤心了好长时间,我们才信以为真了。你怎么演得那样逼真呢?老李说:其实我心里也打鼓呢,特别是听说精明的卜主任要到我家里去,我急的团团转,最后灵机一动,便把辣椒粉搓在双手上,你们来时,我一抹眼泪,辣得双眼睁不开,泪流不止。开始时我心里还偷着乐,后来辣得太疼了,又想到我可怜的孩子要藏匿着养大,还真有些难受了,干脆就假戏真做吧……。那一回,眼睛红肿了好多天,我还从来没见过那么辣的辣椒呢?老李狡黠的演技,遂成坊间笑谈。
老李人缘好,且能干,校长要提拔他当主任,几次三番,老李都委婉推辞。后来,领导生气了,问他到底为啥。老李说:谢谢领导赏识,我真的不能干。实话实说吧,也希望领导替我保密,我偷生了一个孩子,违反了政策。干管理工作,难免会得罪人,到那时,不是在给自己也是给领导找麻烦吗?名利当前,洞察人情,知人自醒,这就是智慧的老李。
人常说,儿子是父母的讨债鬼,女儿是娘的果子篮,是爹的小酒坛。老李对二女视作掌上明珠,一对千金也乖巧听话,勤奋懂事,双双考上了大学,又有了令人艳羡的工作,成了老李两件贴心的小棉袄。
在那个独苗年代,家有二孩,实不多见。现在,计划生育开始解禁,国家又鼓励生二胎。可像老李一般年岁的,却过了生育年龄,想要二胎,已无能为力。大家调侃老李,有的打趣老李偷生孩子煞费苦心;也有人说他看得远,有先知先觉,猜中了二十年后的国家政策;还有人对老李历经风险后享受到了“超生优育”的巨大红利,平添了几分羡慕嫉妒恨。
老李,是一个有故事的人。哪天,我备一碟花生米,打一壶老酒,好好跟老李喝几杯,听他细细讲讲他的故事,或许,我还能写几篇文章呢。
( 文|陈昌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