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乌合之众》:我们该怎样看社会

2018-09-11  本文已影响50人  慕波mmm

勒庞笔锋所指,所见皆是一片血光。

尽管《乌合之众》作为文学、社会心理学上很有名的作品,许多时候都是名声大过于内容——大概是仔细读过的人并不多吧?

01

总体而言,它称得上严谨——章节划分有序,乍看便给人逻辑极强、极清晰之感。以至于不看内容而只读目录,都仿佛它在以科学讨论的标准要求自己,没有不让人信服、至少是信服其逻辑严密度的。

那么,仔细读下去呢?

读着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流遍鲜血,读着种种群体的令人瞠目又心惊的暴行,却止不住一次次怀疑了。

勒庞笔锋锐利,气势震人。他字里行间的感觉,却又像是书中指挥煽动群体的领袖。作者不也用着一样的计策?一样的断言、重复?是否是在煽动着读者呢?

没有实验依据,没有科学原理,没有论证过程。原来那种看似严谨合理的结构下,一旦更认真的投入,则有前后逻辑没有因果关系、或是因果关系很弱的情况。条件的充分性与必要性,也往往没有很好的体现。亦存在循环论证的情况。

或许也正是历史的片面解读,在故事里揉进太多个人强烈感情。

唯自己看得清辨得明,唯自己认清了一切罪恶,唯自己没有陷于群体……会不会正是陷入了盲目的极端?在批判极端之中,反而陷入一种极端?

有谁可以完全跳出群体而客观的观察它评述它?我试图站在他的角度去理解社会和群体,却在最开始的位置停住——我应该怎样剥离出自己的行为与思想,去分析一个群体并像勒庞一样定义其的愚昧无知和冲动感性,如果我自己正在这样的群体、如果我自己是愚昧的一员?

02

冲动、善变、轻信、夸张…从领袖的声望手段、群体的感性疯狂,到民族循环、文明死亡、时间唯一主宰,勒庞笔锋所指,皆是一片血光。

可能也是我习惯了论述就应该理性、留有余地,科研论文中多见的“大多数情况下”、“通常认为”等等,就是在哪怕多完整的实验之下都不能用绝对的语气下定论,那么对于社会人文的书籍文章,纵然主观性强,却也一样的“万事无绝对”。

可是勒庞却不——很多时候他都以绝对的语气在讨论着,似乎他不由分说就是对的。

可他就是对的了吗?

层层剖析锋利到残忍,一片冷峻的、无情的现实。

太理智冷静,又太绝对太不留余地。近至于以完全脱离的角度俯瞰遍布鲜血和混乱的历史,反怀疑其理智冷静之处。

03

最后。个人的读书感觉。

历经理解、抗拒、相信、质疑,终难以那样脱离的心态读世人。

揭露着、痛斥着、断言着,不也身处其中着?又何以摆脱?如果便是在面对如斯现实,那他的选择得是什么呢?得怎样才能挽救群体必然的冲动性,怎样缓解它的易怒、易激和它的愚昧?

刻画着荒谬道理的断言、重复和传染,作者自身不也在利用断言和重复去宣传他的想法与观点?

惊异又撼动,最终还是,又一次迷失了吧。

文 | 慕波mmm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