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贯论的真理观和正名论
阅读笔记第172/365天
今日阅读《用得上的哲学》
——破解日常难题的99种思考方法
作者:徐英瑾
第四章:知识论:你在思考什么?
74、融贯论的真理观。
1、什么是融贯论的真理观?
融贯论的真理观的核心意思,就是说一个信念或者命题之所以是真的,是因为他与你的信念系统中大多数信念彼此都是融贯的,他们彼此之间都不会产生明显的矛盾。
矛盾应该分三个层次来看,第1个层次就是所谓的“逻辑之理”意义上的矛盾,第2个层次,是语义层次上的矛盾,第3种矛盾是处在经验之理的层面之上。
因此,一个在各个层面上排除了矛盾的信念体系,就是融贯的。但需要注意的是,从知识论的角度看,我们并不要求一个信念体系中的任何一个矛盾都被排除以达到彻底融贯的状态。因为这是不可能达到的状态。因此融贯论所需要的“融贯性”,主要就是指信念体系中的核心信念与别的信念之间的无矛盾性。
当然什么信念是核心的,这个问题也本身也非常暧昧,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譬如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些人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那他们的信念体系,是不是就一定不融贯了,这也未必,因为他们嘴上说的未必就是他们的核心信念,一个人的核心信念,便是那些能够转化为行动的信念,而那些廉价的、没有行动兑现力的表白本身,可能就是一种对于真正意图的掩饰。但需要注意的是,很多人的信念体系的确真的包含了彼此冲突的部分。人性的复杂性也正在于此。
从这个角度看,我自己也没法保证我的信念体系真的具有一种起码的融贯性。所以,对于自身的信念体系的不断反省与不断批评,乃是人生的一项重要精神修炼。
2)当融贯论,坠入“楚门世界”时……
如何在信息的海洋中运用融贯论的思想工具,去伪存真,从表面上看,这似乎不太难,因为只要按照排除矛盾的原则去做,我们就能慢慢清理出一片具有融贯性的信念之地,然而,这个做法还是保留了一个麻烦,既如何应对楚门的世界的难题,换言之,如果你恰好生活在一种信息被操控的恶劣社会环境中,而你获得的大量既有信息,很可能就是别人刻意灌输给你以后产生的结果,那么这时候,你获得的新信念与你旧信念彼此吻合,这也仅仅是谬误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印证,而非真理与真理之间的相互印证,面对这种可怕的认知环境,我们该怎么办呢?
一个方便的法门便是引入“认知敬畏原则”意思就是说,世界本身的复杂性可能远远超出我们个体的认知水平,所以,我们要对世界本身的复杂性与残酷性抱有应有的敬畏。
精心布局“楚门的世界”的人,肯定有他自己的利益出发点,而一种最常见的利益出发点就是:布局者忽悠大家成为自己某项计划的炮灰或者韭菜。很显然,一个人要忽悠别人成为自己的炮灰,就会将真实世界的图景描述的非常简单,好像被忽悠者只要一低头,就能拾起黄金的样子,换言之,像“轻松赚大钱”“轻松搞定敌人”,“我有立即实现你减肥目标的神药”“轻松实现你的工作目标”之类的传销类语言,乃是构建简化的认知图景的常见套路。这样构造出来的认知图景,也恰恰是因为其简单性而变得更容易具有那种肤浅的融贯性。那么,只要你对世界自身的残酷性,具有起码的尊重,你就不会被那些在纸上所画的大饼所忽悠。
我想到:
很多骗子就是用小利益诱惑我们上钩。如果我们保有了对世界残酷性的起码尊重,就会保有警惕之心,不会轻易上当。不要相信不劳而获的故事,也不要相信,没有付出就可以收获的故事。
75、正名论,
正名论,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融贯论。
1)什么是正名论?
正名论所出现的语境是《论语·子路》里的一段话,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法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孔子说的意思是,你做的每一件事都要符合名分,如果你做的这件事和名分不相符合,那么这件事本身就做不成。这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名正言顺的意思。
融贯论的意思是:命题本身能否被接受,取决于这个命题是否与你的信念体系中的其他命题在逻辑上彼此融贯。与之相比,正名论不是在命题与命题之间的层面上讨论融贯的,它是在一个更加微观的层面上处理这个问题——它着眼于讨论一个命题本身的主词部分和谓语部分之间的匹配关系。
主词与谓语之间的匹配关系,在这里就指的是谈话所涉及的对象,是否能够和这个对象所应当具有的名分互相咬合。以大家都可能都很熟悉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语为例。我们先来看“君君”是什么意思,在这两个“君”字中,前一个“君”是名词,表示“君主”的意思,后一个“君”是谓动词,表示“应该符合君的名分”的意思,所以“君君”的意思是说,任何君主都应该要符合君的名分,做事要有个君主的样子。同理,“臣臣”的意思:就是具体的臣子作为要符合臣的名分。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父父”与“子子”的意思了。儒家的这一命题本身具有鼓励革新的意蕴。如果君主不能按照君主而去做事,民众是有权发动革命的。
那么我们如何判断“名”和“实”是否彼此吻合呢?名分的哲学含义,不仅仅是分类活动所使用道的分类标签,它还包含了与这个标签相关的很多规范性条款。因此,某物的名分,就是该物之为该物所必须满足的规范性条件的浓缩式表达。
所以,当我们要把一件事情的“实”和一件事情的“名”相互匹配的时候,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要把这个名当中所蕴含的规范全部展开,然后再与实际对象所具有的实际特征相互比对,来看看两者是否彼此吻合。
将西式融贯论所要求的信念之间的融贯性,置换为对象描述与对象名分之间的匹配性,能够提高心智架构处理信息的效率,但这样的做法也带来了部分的负面效应,即正名论的保守主义色彩。
2)“正名论”保守主义色彩。
按照正名论,诸名分里面所蕴含的规范是不能变的。这种观点显然就否定了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观察,去改变规则或者规范的可能性。也就意味着,在“名”与“实”相互对比的过程中,“名”是具有更强的主导地位的。而与之相比较,在标准的融贯论思想的框架中,当我们讨论诸信念之间的融贯关系时,一般是不提哪个信念是更为主导地位的。
在正名论的框架内,名分所内藏的规则本身是不能变化的,这是对于周代传统的无原则推崇,其本身是缺乏充分的哲学辩护的。如果我们按照这种带有“刻舟求剑”的色彩的名分理论去解释当下生活的话,那么,无论是在社会科学的领域,还是在自然科学的领域内,我们都会遇到一些麻烦。随着时代的变化,科技的发展,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在不断深入和变化。这种强制要求我们按照最古老的概念界定传统来说话的“名分”论,实在是有点过于保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