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框: 在原生家庭中学会逆生长
美国知名心理治疗师苏珊说:“每个人都有原生家庭带来的创伤,一辈子都在努力治愈。”
这句话,我曾经特别认同,但认真读了《原生家庭》这本书后,却发现:所谓原生家庭带来的创伤,换一个角度看,其实是破框的理由、成长的力量。
价值观的雏形第一次带伤的记忆是那年夏天,妈妈突然去了爸爸干活的县城。那时候没手机,车马少,出趟远门不容易,150km来回需要三天。
母亲出门前有没有交代,交代了什么,我已完全想不起,但哥哥拿着小板凳垫高切菜的画面,成了脑海里最深的记忆。我就是哥哥身后的小火夫,尽管非常卖力地添柴,但始终没把火烧旺。
晚饭时,村里的婶娘站在门口笑着说:“俩个细伢子生活还不错嘛,大块吃肉。”我和哥哥嚼着米饭忍不住大笑,因为餐桌上所谓的“肉”,其实是切得太粗的苦瓜。
长大后我忍不住问妈妈,当年是因为什么急事非得要抛下幼小的兄妹去远方,妈妈一脸愧疚说:还真想不起是什么事儿,怎么会那么心大。
那一年,哥哥六岁,我三岁,幼小的我们不明白人活着为了什么。但那次后,苦瓜成了我这辈子的最爱。小小的我第一次体会到:虽然我小,但能担当,自己动手,就是价值。
人生观的成型高一那年的暑假,哥哥入伍了,临行前和我说:要听爸爸妈妈的话,好好照顾这个家。
虽然少了哥哥的负担,但我的学费还是妈妈最大的难题,自然,父母之间的战争又一次爆发。
爸爸撕破嗓门的咆哮声,和妈妈着急无奈的哭泣声让我崩溃。但最后击破我内心防线的是,妈妈打开粮仓,默默背起一袋大米,登上去县城的公交车,那踽踽独行的背影,成了我内心最深的烙印。
为什么非得要伸手向父母要?难道我就不可以自己挣?一个大胆的念头产生了。开学前三天,我和闺蜜一起办了休学证,在老师的质疑声中,义无反顾踏上南下的列车。
一年后,再次踏入校园。虽然,高考比同龄人晚了一年,成绩也大不如前,但那又如何呢?至少我的人生比许多同龄人多一种颜色。
也正是这段旅程,让我明白了:活着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靠自己才会更踏实。
苏姗说“掌控自己生活的关键在于:如果不能改变父母,那就改变自己。”
父母的性格,本就水火不容,针尖对麦芒的两个人,显然只能留下一地鸡毛。怎么办呢?那就打破父母的格局,破框不认命,就可以改命。
破框,学会逆生长《原生家庭》另一个名字叫“有毒的父母”,在我的认知里,父母并非故意携带病毒或制造病毒。生在当下的我们,科技发达,信息畅通,哪怕日日精进,努力学习,尚且不能自称优秀的父母。
何况在父辈年代,他们没有获取信息的渠道,没有提升能力的资源,更没有做人父母的标准。就算伤害了孩子,也无法自知。
如何破解原生家庭自带的病毒?那就好好学习吧,提升自己的学习力、感知力、判断力,并不断修正原生家庭植入的各种偏见。
在修正的过程中会发现,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源于原生家庭,却高于原生家庭。这就是破框的能力。
苏珊说:当你能够看到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时,你就开始成长了。而当你能够理解父母为什么会这么做时,你就更加成熟了。
愿我们在不断成长中成熟,在不断破框中逆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