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国学经典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到底在说什么?

2019-08-13  本文已影响0人  薛定谔的流浪猫

老子可能是中国唯一可称得上哲学家的人了。这么说或许会引起部分非议,作者在此强调,这里所用的哲学二字仅指传承自古希腊一脉的西方狭义哲学,所讨论的是具备严密逻辑系统的宇宙观,探索宇宙的性质、万事万物演化的总规律和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很基本的问题。

而中国思想家们的学说中,所涉及到的这类问题并不多,或者少数提出问题但未做深入研究,例如像“庄周梦蝶”这类的典故,典籍中只是一带而过。值得一提的是《庄子·天下篇》中确实提出过以下三个命题,是接近狭义哲学思维的——

⑴ 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⑵ 飞鸟之景,未尝动也。
⑶ 镞矢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时。

《道德经》所谓的“大道至简”,说开来,世间万物的道理就在那里,世间法也是相贯通的,只要认识这个道理的圣贤或他们的学说,都是殊途同归的。因此,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我们不妨抱着开放的态度,不应局限于一家之言。

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了《老子》帛书,其“德经”在前而“道经”在后,并且“道经”篇首一句是“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恒”改作“常”应该是为避汉文帝刘恒的名讳。

言归正传,《道德经》开篇这句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像莎士比亚说过的“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几百上千年来可谓有五花八门的解释,真说到点子上的却不多,那么它到底在说什么呢?

17世纪的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认为:

数学之所以能如此 迅速地发展,数学知识之所以能如此有效,就是因为数学使用了特制的符号语言,这种符号为表达思想和进行推理提供了优良的条件。

哲学缺少的正是这个。哲学没有数学那样的专用符号系统,而普通的语言是无法表述哲学的核心思想的。所以莱布尼兹希望能够建立一个普遍的符号语言,这种语言的符号应该是表意的,每一个符号表达一个概念,如同数学的符号一样。当然,这个理想到今天也没能实现。

所以,老子解释“道”与“名”两个关键词的时候才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说了等于没说,没说才是说了!说出便非恒常之道,命名便是相对之名。

进一步展开,还可以这么理解:老子要说的这个“道”,是一个形而上的概念,虽然可以说,但因为没有表述它的语言符号,所以一说出来就变味儿了,因此,只能用“非常”的语言来说。同样,这个东西是可以命名的,但不能用一般的语言命名,要“非常”语言,也就是像莱布尼兹说的那种特殊的符号系统命名,可惜没有,于是只好勉强称之为“道”(“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佛家亦言“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谓真理可证知,然不可以言说诠示。

《论语·为政》:“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可见,儒家也讲“沉默是金”。

“不可说”即相对“可以说”而言。若万事万物皆不可说,也就没有“不可说”之说。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美善是相对于丑恶而言,若天下皆为美与善,也就没有美善之说。

有人从此类论述中得出了老子思想是辩证法的结论,也有人反驳说不是。其实无论说是还是不是的,都不能否认老子学说中确有辩证思想的存在,只是它不同于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的辩证法,也不同于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而已。这就如同莱布尼茨曾在《易经》中读出了“二进制”一样,既是片面的,也是不无道理的。

什么是光明,什么又是黑暗?对于先天盲人来说是不存在黑暗这种东西的,也或者说他从未光明过。而我们自以为在光明之中,且离了光明我们什么都做不成,这岂不正是被光明所累?

所以,我们的世界只是“有名”的世界。 这个“有名”就是“形而下者谓之器”,用一般的语言强为之名的那个“名”。而“无名”那个才是“形而上者谓之道”的本来面目。虽然这个“道”也是勉强为之的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或“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其实这个标点放在什么位置核心思想都差不多)。

“无名”的那个道,可以用“命名”的方法来说,但说出来的肯定不是它的本质,就好比对于没见过太阳的人永远无法描述太阳是什么,只能告诉他有个东西叫做“太阳”。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则生于无。”无并非虚无之无。老子言“上善若水,水几于道”,水对鱼而言则近乎于无。

故而,佛家说空,道家说无,其实空有无碍,有无相生,说的是一,不是二!

佛家说修行以万缘皆空为其思想境界,参悟:“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道德经》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儒家孔子也说过:“吾道一以贯之”。孔子的道就是中,就是仁,也是道家的太极,佛家的真如。但,也有不同。因为儒学是入世之学,强调学以致用,而非本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仁”由“道”生。天地大道无所谓仁与不仁——“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无极生太极,“仁”是“一”,是“太极”,是为道体之用。

佛家为见本性而修养心的境界,强调万缘皆空,摒弃一切妄想执着。释迦牟尼于菩提树下睹明星悟道之际云:“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即得现前。”

老子也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哲学唯心论者说意识决定物质,唯物论者说物质决定意识。而二元论者又说世界的本原是意识和物质两个实体。

对此佛家的说法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心物一元论。

正如道家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道或者无极,何来心物之分?

故此,儒释道所言之道均为一贯之道!释迦佛还在《金刚经》上说——

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