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宠辱若惊”和“胸怀天下”只是一念之差!
《道德经》第十二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翻译一下:得宠和受辱都会感到惊恐,是因为珍视荣辱这样的大患像珍视自身生命一样。什么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恐?得宠是卑下的,得到宠爱感到惊喜,失去宠爱感到惊慌。这就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恐。什么叫做珍视大患像重视自身生命一样?人之所以有大患,是因为有这个身体;如果没有这个身体,还会有什么荣辱祸患呢?所以,像珍视自身生命一样珍视天下百姓,像爱护自身生命一样爱护天下百姓,那天下就可以寄托给这样的人了。
洪应明的《菜根谭》写道: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宠辱不惊的关键是什么?
太看重自己。
太看重自己的人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一个人的痛苦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自己去干涉他人,另一方面是他人干涉到自己。
无论是哪种,在你的意识中都是建立与他人联系的,这种意识会逐渐的关注外界的反应,最后的结果是把外界的评价当作非常重要自我评判标准。
那么,这就意味着,你失去了对自我的掌控,你的自我认知来源于外界。
从本质上讲,这是一种由外而内的认知。
其实,最终的落脚点还是自己,因为如果外界的评价不进入到你的内心,也不会对你产生影响,是你自己把外界的评价入心了。
这是宠辱若惊的路径和逻辑。
那么,从本质上讲,宠辱若惊的底层原理是什么?
自身能量低导致的自我认知不足和自信缺失。
如何做到宠辱不惊?
多关注自己,少关注他人。
这是很多人的卡点。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都不去关注,都不会花时间去内观自己,天天把精力花在外界他人的身上,那么,他将是一个比较纠结和痛苦的人。
因为,人无法改变他人,只能改变自己。
所以,这些过于关注外界的人不聪明的地方在于,他们在做着一些不符合规律的事情,他们试图从不可控的外界得到能量支撑。而忽略自身内部巨大的能量源泉。
所以,本章《道德经》指出“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如果我不看重自己,没有这个身体,还会有什么荣辱祸患呢?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忘记自己,不那么看重自己,就不会有宠辱之心。那么,这也就是从外界到内部路径的阻断,切断了通往内部的这个路径。
老子顺势给出了不绕弯、最简单的方法,可见多么智慧。
究其根本,这依然是由外而内导致的结果。
最后《道德经》说:
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就是说,看重自己的人,如果转化一下观念,把对自己的那种关爱和重视转化到天下的百姓,这样的人可以统领一方百姓。
这与老子说的“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的道理是一致的。
那么,究其根本,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路径结果。这种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能量是非常巨大的。
首先看重自己、尊重自己、爱护自己,然后把这种胸怀扩展到外界他人身上,那么,这样才是最具能量的。
所以,一个人如果不懂得爱自己,怎么懂得如何去爱别人?
那种以外界评价作为自我评价标准的人,是无法推己及人的。
这一章的内容,我解读的是别人没有解读过的内容。希望大家认真思考和践行。
如果你想跟我一起践行传统文化智慧,想与我分享更多的想法,关注我,我们一同创造美好!
![](https://img.haomeiwen.com/i23442541/3c225323b072462c.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