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修日记】咨询录音整理20181217
一个小时的咨询,整理录音却要五六个小时,看了小孙同学昨天的研修日记,他以前做过这类工作,果然是非常有经验的,时间估计得非常准确。
昨晚三个小时,我整理了一半录音,今天在单位上又穿插着做完了另一半。过程中自己的完美主义又搞乱了,纠结着是要原汁原味去复盘整个咨询过程?还是适当做些调整,以使文字更连贯呢?
学习普通心理学时,教科书上讲过,言语分为外语言语和内部言语,外部言语是用来交际的,通过说、听、写、读的方式进行,又分为对话言语、独白言语和书面言语,而内部言语不是用来进行交际,而是为了支持思维活动进行的、不出声的言语。
咨询录音整理正是将对话言语转换成书面言语的过程,当教科书上的知识变成了体验之后,才更深得理解了其中的意思。
对话言语,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话,它有一个说话的环境,上下句衔接,因而不一定每句话都要说得那么完整,只要对话双方能够理解就行了。单独抽出对话中的一句,不知道它是在什么情景中说的,不知道上下文,就很难理解,甚至会发生误解。而书面言语是用写出来的文字表达思想的言语。这种言语非常严谨、规范、甚至要讲究标点符号,做到字斟句酌。
二者的差别是非常大的。比如求助者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我感觉好像,那我就让继续下去。”单独拿出来看,让人一头雾水。可是在当时的语境中,我非常能够理解他要表达是什么。
以前听武志红的心理学课时,有一节他布置了一个作业——找出你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和别人认为你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我当时想了想自己好象没有什么经常说的话,但是这两天整理录音的时候,我发现了:其实、就是说、可能、我觉得,这是在我说的话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兴奋,读懂这些词背后的意思,会让我更多地认识自己,这真是意外的惊喜!
还有,自己的语速是比较慢的,容易停顿,偏巧我的来访都也语速也慢。我话不多,他也少,所以我们的交谈过程中经常出现沉默,有短暂的,十秒钟左右,也有长达一分钟的沉默,这种情况,往往非常考验人的抗焦虑能力。
再反思自己是否做到了热情、尊重、真诚和共情,在这几个点上,我觉得热情做得不够,这和我本人的性格特征、气质类型很有关系,尽管自己想表现得热情一点,但总感觉有点假。其他几点自我感觉还可以。
让我懊恼的还有,似乎有时没抓到重点,是否会错了求助者的意?他会不会感觉我说的没有什么用?当我用第三只眼睛看自己的时候,觉得自己就像被罩在了“上帝情结”中,再想起老师曾经连发数篇文章“敬告新手”,那时的不解似乎一点一点地融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