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雕侠侣》是金庸的半自传
曾经有人问过金庸先生:您的哪部小说您自己最喜欢?对于类似的问题,没有封笔的作家大概会回答:下一部!封了笔的作家多会回答:都是我的孩子,没有区别。但是金庸说:《神雕侠侣》!
看过了《神雕侠侣》原著,又了解了一点金庸先生的生平,会发现,《神雕侠侣》中最能看到作者的影子在里面。
17岁的金庸因在学校壁报撰写《阿丽丝漫游记》一文讽刺校训主任,而被校方开除。后来考入当时设在重庆的中央政治学校外交系。因对当时横行校园的国民党职业学生不满,向校方投诉,结果被勒令退学。可谓少年时代就反出师门,其过程与杨过反出全真教何其相似,相信金庸先生在写这一段的时候,心里想的就是当年被开除时的情景吧。
1950年,其父查枢卿被作为“反动地主”在家乡遭镇压。正如杨过的父亲杨康惨死有相似之处。杨过少年时想象自己的父亲是大英雄大豪杰,但是最后发现事实与自己所想大相径庭,其中苦涩正和金庸心境。
《神雕侠侣》中,最为人称道的桥段还是爱情,如果刨除武侠的外衣,读者就会看到爱情的内核。书中对爱情的描写绝不弱于任何一个爱情小说作家的功力。这深厚功力的来源,恐怕就是被传为佳话的与电影明星夏梦的精神恋爱。金庸暗恋夏梦,甚至为此加入了夏梦所在的电影公司做编剧和导演,可惜当时夏梦已嫁做人妇,金庸只能把她当作梦中情人。饱尝了相思之苦的金庸可谓深知其中滋味,《神雕侠侣》中公孙绿萼、程瑛和陆无双对杨过的思恋就可以看到当时金庸当时的感受。从林朝英在古墓之中对王重阳既恨且爱,相思入骨,并在幻想中两人并肩携剑笑傲江湖的描写大概也是金庸自己心中所想。1976年,息影的夏梦移民加拿大,一向做事谨慎的金庸在自己的《明报》一连几天在头版连续报道这件小事,并亲自撰文《夏梦的春梦》向这位梦中情人告别。“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杨过不就是在这样的情景下炼成的黯然销魂掌的吗?这段情感让金庸遗憾终身,但是却让读者大饱眼福,如果没有这样的遗憾,真能想象还会不会有小龙女这样的神仙般的人物出世。不知道有多少少年子弟,把金庸的相思化作了自己的相思。“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这段词应该是金庸唱给自己的,但是不知道有多少人都以为这段词是为自己准备的。另外,我有一个卑鄙的猜测:《神雕侠侣》中小龙女竟然失身于全真教的甄志邴(2000年后修改为此名,原为尹志平。)很多读者为此愤愤不平,对金庸提出抗议,但是金庸解释说人无完人,拒绝对这一情节进行修改。我以为大概是金庸先生对夏梦已嫁做他人之事,于心中一直有着解不开的结,既爱且恨,因此才在小说中做此设计,算是为自己出一口心中恶气。当然,我是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难免错过金庸先生,但是正如金庸先生作品里的人物一般,为了情作出什么事情也不为过。
1959年,《明报》创刊,正如江湖传说,金庸一支笔写武侠一支笔写社论,身兼总编和社长之职历35年。期间发展成了包括《明报月刊》、《明报周刊》、新加坡《新明日报》及马来西亚《新明日报》等的报业集团。一时间,可谓名动江湖成了香港报业的大亨。但是就是事业的高峰期,金庸先与1972年封笔不在写武侠小说,在1989年到1991年,先后宣布辞去基本法草委,咨委职务,不再担任《明报》社长职务和卖出了整个《明报》集团。此举也正和金庸的一贯观点,杨过就是在名振江湖威名远扬的时候功成身退,归隐古墓的。少年努力——历尽艰辛——终成正果——归隐山林。
金庸写《神雕侠侣》的时候还是1959年,而金庸的一生也正如他笔下杨过的一生,功成身退也成了金庸自己最终的选择。纵观《神雕侠侣》,处处能够看到金庸先生自己的影子在里面。鉴于世间总总,有很多资料金庸先生不便公开,相信有一天,如果有更多的关于金庸先生生平的资料能让我们看到,我们会更多的了解《神雕侠侣》背后的故事。
爱《神雕侠侣》是因为里面有太多作者自己的影子,看起来才感人至深;爱《神雕侠侣》,还因为里面有太多超脱了现实的想象,看起来才浮想联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