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向量机(SVM) (2)

2018-03-01  本文已影响0人  011b8ee4cba4

在上一次的介绍中,我们稍微了解到了关于support vector machine 的一些入门知识。今天,我们将真正进入支持向量机的算法之中,大体的框架如下:

1、最大间隔分类器

2、线性可分的情况(详细)

3、原始问题到对偶问题的转化

4、序列最小最优化算法

1、最大间隔分类器

函数间隔和几何间隔相差一个∥w∥ 的缩放因子(感觉忘记的可以看一下上一篇文章)。按照前面的分析,对一个数据点进行分类,当它的间隔越大的候,分类正确的把握越大。对于一个包含n 个点的数据集,我们可以很自然地定义它的间隔为所有这n 个点的间隔中最小的那个。于是,为了使得分类的把握尽大,我们希望所选择的超平面能够最大化这个间隔值。

        简而言之:

1. 函数间隔明显是不太适合用来最大化的一个量,因为在超平面固定以后,我们可以等比例地缩放w的长度和b 的值,这样可以使得f(x) = wTx+b 的值任意大,亦即函数间隔^γ 可以在超平面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被取得任意大。

2. 而几何间隔则没有这个问题,因为除上了这个分母,所以缩放w 和b 的时候的值是不会改变的,它只随着超平面的变动而变动,因此,这是更加合适的一个间隔。

最大间隔分类面的公式为:

通过最大化间隔,我们使得该分类器对数据进行分类时具有了最大的把握。但,这个最大分类间隔器到底是用来干嘛的呢?很简单,支持向量机通过使用最大分类间隔来设计决策最优分类超平面,而为何是最大间隔,却不是最小间隔呢?因为最大间隔能获得最大稳定性与区分的确信度,从而得到良好的推广能力(超平面之间的距离越大,分离器的推广能力越好,也就是预测精度越高,不过对于训练数据的误差不一定是最小的)。

2、原始问题到对偶问题

        回忆一下之前得到的优化目标

max 1/∥w∥

s.t. yi(wTxi + b) ≥ 1, i = 1, 2, · · · , n

由于求1/∥w∥的最大值相当于求1/2*∥w∥^2 的最小值,所以上述问题等价于(w 由分母变成分子,从而也有原来的“最大化”问题变为“最小化”问题,很明显,两者问题等价)

min 1/2*∥w∥^2 

s.t. yi(wTxi + b) ≥ 1, i = 1, 2, · · · , n

到这个形式以后,就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它是一个凸优化问题,或者更具体地说,它是一个二次优化问题——目标函数是二次的,约束条件是线性的。这个问题可以用任何现成的QP Quadratic Programming 的优化包进行求解。虽然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标准的QP 问题,但是它也有它的特殊结构,通过

Lagrange 对偶变换到对偶变量Dual Variable 的优化问题之后,可以找到一种更加有效的方法来进行求解,而且通常情况下这种方法比直接使用通用的QP 优化包进行优化要高效得多。也就说,除了用解决QP 问题的常规方法之外,还可以应用Lagrange 对偶性,通过求解对偶问题得到最优解,这就是线性可分条件下支持向量机的对偶算法,这样做的优点在于:一者对偶问题往往更容易解;二者可以自然的引入核函数,进而推广到非线性分类问题。

接下来,你将看到“对偶变量的优化问题”等类似的关键词频繁出现,便是解决此凸优化问题的第二种更为高效的解——对偶变量的优化求解。至于上述提到,关于什么是Lagrange 对偶性?简单地来说,通过给每一个约束条件加上一个Lagrange 乘子,即引入Lagrange 对偶变量,如此我们便可以通过Lagrange 函数将约束条件融和到目标函数里去(也就是说把条件融合到一个函数里头,现在只用一个函数表达式便能清楚的表达出我们的问题)。

L(w, b,) =1/2*∥w∥^2 −Σαi (yi(wTxi + b) − 1) 

然后我们令θ(w) = maxL(w, b,a)

容易验证,当某个约束条件不满足时,例如yi(wTxi + b) < 1,那么我们显然有θ(w) = +∞(只要令αi = +∞即可)。而当所有约束条件都满足时,则有

θ(w) = 1/2*∥w∥*2,亦即我们最初要最小化的量。因此,在要求约束条件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最小化1/2*∥w∥^2,实际上等价于直接最小化θ(w)(当然,这里也有约束条件,就是αi ≥ 0, i = 1, 2, · · · , n,因为如果约束条件没有得到满足,θ(w) 会等于无穷大,自然不会是我们所要求的最小值。具体写出来,我们现在的目标函数变成了.

所谓的“满足某些条件”就是要先满足Slater 条件,进而就满足KKT 条件。理由如下3 点所述(观点来自frestyle):

1. 在凸优化问题中,d∗ 和p∗ 相同的条件是Slater 条件,该条件保证鞍点        Saddle Point 存在。

2. 至于KKT 条件,首先原问题的最优值可以通过求Lagrange 函数的鞍点(如果有的话)来得到,再者,KKT 条件里面进一步引入了更强的前提,也就是在满足Slater 条件的同时(前面说了,Slater条件保证鞍点存在),f(·) 和gi(·) 都是可微的,这样鞍点不仅存在,而且能通过对Lagrange 函数求导得到,

3. 所以KKT 条件是一个点是最优解的条件,而不是d∗ = p∗ 的条件,当然这个KKT 条件对后边简化对偶问题很关键。

那KKT 条件的表现形式是什么呢?据维基百科:KKT 条件的介绍,一般地,一个最优化数学模型能够表示成下列标准形式

这里的问题是满足KKT 条件的(首先已经满足Slater 条件,再者f(·) 和gi(·) 也都是可微的,即L 对w 和b 都可导),因此现在我们便转化为求解第二个问题。也就是说,现在,咱们的原问题通过满足一定的条件,已经转化成了对偶问题。而求解这个对偶学习问题,分为3 个步骤,首先要让L(w, b,) 关于

w 和b 最小化,然后求对 的极大,最后利用SMO 算法求解对偶因子。

第一步首先固定,要让L 关于w 和b 最小化,我们分别对w 和b 求偏导数=0。

从上面的最后一个式子,我们可以看出,此时的Lagrange 函数只包含了一个变量,那就是αi,然后下文的第2 步,求出αi 了便能求出w 和b,由此可见,上文第1.2 节提出来的核心问题:分类函数f(x) = wTx + b也就可以轻而易举的求出来了。由此看出,使用Lagrange 定理解凸最优化问题可以使用一个对偶变量表示,转换为对偶问题后,通常比原问题更容易处理,因为直接处理不等式约束是困难的,而对偶问题通过引入Lagrange 乘子(又称为对偶变量)来解。

第二步求对 的极大,即是关于对偶变量 的优化问题,从上面的式子得到

如前面所说,这个问题有更加高效的优化算法,即我们常说的SMO 算法。

3、序列最小最优化算法SMO

实际上,关于 的求解过程即是我们常说的SMO 算法,这里简要介绍下。

要解决的是在参数 上求W 的最大值的问题,至于xi 和yi 都是已知数。其中C 是一个参数,用于控制目标函数中两项(“寻找间隔最大的超平面”和“保证数据点偏差量最小”)之间的权重。和上文最后的式子对比一下,可以看到唯一的区别就是现在对偶变量 多了一个上限C,关于C的由来在下一次的博文中会有。

4、线性不可分的情况

OK,为过渡到下节2.2节所介绍的核函数,让我们再来看看上述推导过程中得到的一些有趣的形式。首先就是关于我们的超平面,对于一个数据点x 进行分类,实际上是通过把x 代入到f(x) = wTx + b 算出结果然后根据其正负号来进行类别划分的。而前面的推导中我们得到

,因此分类函数为

这里的形式的有趣之处在于,对于新点x 的预测,只需要计算它与训练数据点的内积即可(⟨·, ·⟩ 表示向量内积),这一点至关重要,是之后使用核函数进行非线性推广的基本前提。此外,所谓“支持向量”也在这里显示出来——事实上,所有非支持向量所对应的系数 都是等于零的,因此对于新点的内积计算实际上只要针对少量的“支持向量”而不是所有的训练数据即可。

为什么非支持向量对应的 等于零呢?直观上来理解的话,就是这些“后方”的点——正如我们之前分析过的一样,对超平面是没有影响的,由于分类完全有超平面决定,所以这些无关的点并不会参与分类问题的计算,因而也就不会产生任何影响了。

        通过Lagrange 乘数法得到的优化目标:

注意到如果xi 是支持向量的话,(2.1.23)式中红颜色的部分是等于0 的(因为支持向量的函数间隔等于1),而对于非支持向量来说,函数间隔会大于1,因此红颜色部分是大于零的,而αi 又是非负的,为了满足最大化,αi 必须等于0。这也就是这些非支持向量的点的局限性。从上述所有这些东西,便得到了一个最大间隔分类器,这就是一个简单的支持向量机。当然,到目前为止,我们的支持向量机还比较弱,只能处理线性可分的情况,不过,在得到了目标函数的对偶形式之后,通过核函数推广到非线性可分的情况就变成了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