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期废柴·美文集读书简书首页

【阅读笔记】《审美与人生》辑二美育:审美现代性话语的创建——重读

2023-06-29  本文已影响0人  陈晓芃

在读这篇论文之前,如果自己读过席勒的《美育书简》也许在阅读的过程中会有更好的理解和感悟。审美现代性的正式出场正是以席勒的《美育书简》为标志的。没有阅读过原著,只能跟随着作者的思路来了解席勒和他的《美育书简》。

席勒提出的美育问题首先是政治问题。

通过作者给出的资料了解了席勒写作《美育书简》的过程和社会背景:《美育书简》的写作经历了一段曲折。1793年5月至1794年7月,席勒给丹麦王子F·克里斯钦写了系列书简,主体是关于审美教育的,作为席勒对克里斯钦前两年为自己提供生活资助的抽血。起初这些书简并没有传出丹麦宫廷,而且在1794年王子宫殿着火时被毁坏勒。后来,席勒又重新构想和重写了系列书简,其长度是原稿的两倍,共27封信,并在新创办的、由他主编的《季节女神》上连载。席勒写作《美育书简》期间,正是法国革命进入雅各宾专政后不久。法国革命使三十多岁的席勒激动了一阵,而雅各宾专政,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又使席勒对法国革命感到失望,任务不幸的杀戮证暴露了革命的野蛮。而当时的德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落后,资产阶级无法与封建贵族抗衡,所以像席勒这样的诗人只能在观念上追求自由,在理论上讨论思想。《美育书简》的写作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席勒思想的发展和变化(转向辩证思维)都给这部重要著作留下了深刻印记。

席勒以为,依靠美的教养,人才有希望获取自由的社会存在,才可能恢复人性的完整。席勒写道:“我们要像在实践中解决政治问题,就必须通过美育的途径,因为正是通过美,我们才能达到自由。”

《美育书简》的政治背景对今天的我们已经没有直接的意义,它的生命力主要是由于其深刻的文化人类学意义,尽管这种意义,在席勒当时的写作意图中是与政治问题的解决交织在一起的。

席勒在《美育书简》中,特别是前十封信里提出的美育问题,除了要解决所面临的政治问题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试图解决人类文明发展所带来的人的生存危机,即过度的理性压抑消除了人的感性,从而造成人天然具有的和谐本性的丧失。他提出美育问题的着眼点是:在理性占主导的世界里,恢复和确认感性的地位,重建与理性相协调的感性世界。他写道:“认为一切知性启蒙所以值得重视只是在于它对于性格的反作用,这是不够的。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启蒙还要由性格出发,因为必须经过心灵才能打开通向头脑的道路。感受性的培养是时代最急迫的需要,这不仅因为它是一种改善人生洞察力的手段,而且因为它本身就会唤起洞察力的改善。”

这一段文字我深有感触,26年的行政管理让我从一个文学爱好者用感性感受世界,变为用理性分析一切问题,就事论事处理问题往往缺少了人情味,而太感性又会在管理工作中顾此失彼,左右为难。当下,放下工作中担负的责任,恰是以关注美、感受美让自己的感性再次萌发,从极端的感性到刻板的理性慢慢趋于让自己的思维定位在感性与理性的辩证框架内。

从美学思想发展的内部关系来考察,席勒作《美育书简》所面对的是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美学以及康德对这两种美学的批判性综合。

被誉为“美学之父”的鲍姆嘉通意识到,既然人类心智活动被分为知情意那么,在逻辑学和伦理学之外应该有一门学问研究情感或“混乱的”感性认识。美被解说为“感性认识的完善”,也就是感性的多样性被寓于理性的同一性之中。

18世纪,英国出现了一批更关注人的感性生命的经验主义者,它的标识是:生命。经验主义美学与伦理学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关心形而下的社会问题,这一点特别体现对社会风俗的关切。情感成了连接美感和道德感的纽带,“快感”和“痛感”、“同情心”、“无利害感”、“爱”等成了打通美学与伦理学的关键词。

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批判地综合了美学中的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并构想出人类通过美(感性的美)经由崇高(理性的美)而实现人的目的的思辨哲学之路。

席勒提出的“生命形式”本身就是对主张美是生命的经验主义和主张美是完善(形式)的理性主义的一种综合。他更关心的是如何在这个理性占主导的世界里,恢复感性的重要地位,对经验界人的生命活力予以更多的肯定。他的《美育书简》是将理性感性化的一部美学宣言。这种弘扬人性中的感性本质,并以感性反抗理性专制的思想正式席勒美育理论现代性的特征之一。

审美不仅是认识,它首先是一种体验,关联着人的感觉、欲望和生活感受,是一个生存范畴,而美育正是使人获得真实的具体存在的途径。席勒指出:“美对我们是一种对象,因为思索是我们感受到美的条件。但是,美同时又是我们主体的一种状态,情感是我们获得美的观念的条件。美是形式,我们可以观照它,同时美又是生命,因为我们可以感知它。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