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花男孩”的故事并不怎么正能量

2018-01-16  本文已影响0人  思维妙妙妙

补个上周遗漏的教育话题:冰花男孩。

第一眼看到“冰花男孩”的新闻,我就不觉得励志。

这名来自云南的三年级孩子,一早冒着低温走了4公里山路到学校。他穿着单薄的衣衫,头发并冰花覆盖,脸被冻得通红。

作为同样是三年级孩子的爹,我第一时间思考的是这么几个问题:

第一,事件曝光后,这所学校是否会安排校车?

第二,如果路段不适合开校车,当地是否会加强公路建设?

第三,校园内的医疗防护和防寒保暖工作是否到位?

第四,是否需要捐赠衣物?

……

结果很有意思。我发现我思考的路径和社会主流居然不太一样。主流是什么呢?

主流是《你吃的苦,会照亮你未来的路!》;

主流是《看看他,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抱怨自己的生活!》;

主流是《期待孩子初心不改,报效祖国!》

主流是《外国网友知道中国为什么强大了!》

……

一直到两天以后,才有媒体壮着胆子说了一句《孩子,上学不挨冻是你的基本权利》

但这个声音还是太弱小了。因为“我们从这个小小男子汉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努力与坚强。”

我不觉得有什么努力和坚强。我只觉得有点丢人。

但觉得丢人的人并不多。当英国网友说“这事儿在我们这里,脆弱的教职员工因为害怕感冒都放假了”时,大家甚至觉得有点自豪。

我还是不知道为什么自豪。健康和成绩哪个重要?

还用问吗?当然是健康重要。

冒着生病的危险去读书,和中华民族的努力坚强没有什么直接联系。别扣那么大帽子。中华民族的努力坚强没有那么肤浅,只有保障每个孩子的健康,中华民族才有可能努力坚强。

我相当不认可这种所谓的“励志”的叙事方式。包括小孩子多懂事、长大要当警察报效祖国,从憨厚的笑脸中看到了美好和希望,等等。

我们不能老问小孩子老大后想怎样报效祖国,我们得问问祖国能为孩子做点什么。

现在,爱心人士为孩子们送去了暖冬补助,孩子们穿上了棉鞋棉衣,这是“励志”之后唯一有用的事情。但这依然不值得自豪。

一张照片曝光后的关注,太偶然了。如果男孩的头上没有挂着一脑袋冰,这样的底层故事依然会沉在水面以下。

当这些画面出现在全球媒体的视野中,我们还欣喜地说“中或最赢”,这是怎样的一种阿Q精神。

媒体不停地说,你今天所受的苦,也许是你明天的财富。但我更希望孩子不受苦,也能收获明天的财富。

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意味着什么,怎么那么多人还看不懂。

发展的第二阶段,已经不再是“让一部分人先幸福起来”,而是争取让所有人都免于受苦。

把底层往上抬,让他们拥有尊严与梦想,让这个社会免于被固化和折叠,比让少数人不停攀登财富的顶点更重要。

这明明是压力啊,2020年要全面消灭贫困人口啊,这个故事怎么会往中华民族的努力与坚强上解读。

我只希望,在这片土地上,孩子的家门口能有学校;如果不在家门口,那能有校车;如果没有校车——

那至少有一条,平坦好走的路。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