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平庸?学会放弃,做个快乐的妈妈
今天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高回答的问题:我的孩子很平庸,非常失望,该如何积极调整面对
看到这个问题本身,我心里就犯嘀咕,这又是一个被上一代的焦虑影响到下一代的悲剧。
上一代对自己无理的要求,让自己深深得感到无奈和失望,但是更恐怖的是,自己把这种最讨厌的要求又强加在自己的下一代身上,这真的是一个可怕的循环。
承认自己的普通,在现在这个人人都想着当网红的时代来讲似乎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 可是,世界上哪有那么多卓越。
1、 期望越高,失望越大
想起去年红遍网络的一篇文章《我的儿子是学渣》,讲的就是笔者本身是985硕士,孩子爸是985博士,二人满怀希望,欢天喜地做好十足的前期准备,期待生下一个未来学术界叱诧风云的人物。
可是等孩子上了小学后,现实频频啪啪打脸,因为两个学霸“合伙”生下了一个每次考试都考最后几名的学渣,即便后来笔者亲自上阵的严加辅导和各种补习班加油助力,无奈孩子成绩依旧平平,多番努力无果后学霸爹娘终于死心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孩子可能真的不是学习的料。
知乎数据帝@chenqin , 曾用2014年CHIPs数据做过一个研究: 观察父母教育程度和子女教育程度的关系。 得到的结论是: 如果父母在考试上十分厉害, 教育水平处于人群的前3%甚至是前1%, 那么在80%到90%的情况下, 自家小孩都是会比自己差。
打个比方来说,如果父母都考上了清华北大的, 子女能考上C9的概率只在一半左右。
无疑,现实的残酷就在于此—— 总会有一个瞬间, 生活帮你揭露自己的普通, 帮你承认孩子的不完美,甚至平庸。
看吧, 即便是学霸的孩子,都难逃平庸,我们作为普通人是不是更能对自己的孩子期待低一些呢?
2、 原生家庭的影响
回到知乎的那个问题中提到的“像极了我爸当年的模样,也是我最讨厌的样子”,真的是觉得一阵心疼。
很多答主在回答中表示这是一位不负责任的父亲或者母亲,但是我却看到了,提问者本身也是一位受害者。一位曾被自己的父亲以各种高标准要求的普通人而已,而现在ta饱受明明知道这样不好,却无力改变的痛苦。
“多年以后,我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模样”,这应该才是教育最大的失败和对自己最大的失望吧。
其中有一位答主的回答获得了高赞,他以游戏《中国式家长》为例,描述了三代“我”所有的心路历程和结局,第二代的结局,我们似乎可以看出一点提问者的影子:
让答主惊讶的是,游戏中尽管每一代的“我”都是孩子本身的角度,但在游戏过程中不知不觉把自己玩成了“中国式家长”,居然开始了“心理控制”,把第一代“我”的想法、感受、行为强加在第二代“我”(孩子)身上。最终培养出自卑多疑的第二代的“我”(孩子),甚至还完成了第一代未完成的心愿,成了一名画家。
可见,父母的控制对孩子影响有多大。高水平的心理控制容易对儿童情绪、行为造成负面影响,这种影响甚至贯穿儿童成长后的整个人生。
难怪阿德勒曾说,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4、卓越,也是一个过程,并不只是结果。
一念花开,一年花落。花开花落,我们多数人一般只看过开始和结束,几乎不会看到它的过程。但其实,每一朵花开,都是一点一滴缓慢积累的过程。
更何况孩子,山长水远的一生,怎么能仅凭最初的数载就武断这个孩子“平庸”
有幸博士爹妈在发现孩子“暂时”平庸后,终于静下心发现孩子惊人的厨艺,感人的孝心、助人为乐的善心和一呼百应的领导力,便也为自己的儿子感到骄傲。
而我更是坚信,这样孩子只是“聪明花”在蓄势,终有他百花绽放的那一天。
5、接受生命,但不认命
首先,接受自己,然后,接受孩子。接受自己是普通人的事实,接受自己的孩子暂时是普通人的事实。
对于自己,承认我们大多数都是普通人,只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不幻想自己有惊为天人的能力和一夜暴富的好运,脚踏实地去做好自己想做和能做的每一件小事。做到小而精,细而专,也能成为一个值得被人尊敬的人。
对于孩子,我们更要接受孩子的现在和将来,尽最大的努力去教育他。 不是优秀的父母就一定有优秀的孩子,平常的父母也一样可能有与众不同的孩子, 既然我们把他带到这个世界,我们就只能最爱他,给他你能够给他的最好的教育。
6、学会放弃,做个快乐的爸爸妈妈
引用周志建老师的一段话:
放弃完美
放弃控制
放弃“我应该有一对好父母”
放弃“我的人生应该完美”
当你不再执着时,你的日子就快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