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炼
刚才,读了本地市级日报的一篇文章,是写全市抢修重建水毁民生基础设施的综合报道。
文章中所涉及的民生基础设施主要有住房、交通、电力、通讯和水务等。
涉及范围是本市几个受强降雨影响较大的几个县、市、区。
文章篇幅长,内容多,涉及面广是他的特点。
但是读完之后,感觉到获得的信息量不够,一些想了解的东西不得而知。
而占据篇幅大部分的内容是有关部门的文件,如工作计划、工作方案等。
而且是每个领域都是一样的结构,显得行文有些呆板、滞涩。
我觉得有几个方面值得商榷:
第一、民生基础设施的受损情况,应有重点地加以介绍,说明其严重性,
说明给群众的生活、生产等带来的不便,说明抢修重建的紧迫性、重要性。
第二、重点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事例,展开较详细的描述,让读者切实感受到
有关部门正在争分夺秒、加班加点地抢修重建重要的民生基础设施,以及他们在此
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忘我奉献精神,以及基础设施工程的进展情况。
第三、要尽量多地运用真实的典型事例。事实胜于雄辩。
说一千道一万,比不上一个生动感人的事例的说服力。
所以,在报道中要多运用事例说话。这就要求作者在“四力”上的功夫十足,
在基层采访中,真正深入到一线,深入到群众中去,关切群众之关切,
感受群众之感受,群众的冷暖感同身受,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有感召力。
第四、在文章中要保持语言的一致性、生动性和可读性。
不要一会是生动灵活的口头语,一会又是一本正经、正襟危坐的书面语,
读起来疙疙瘩瘩,不流畅,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
第五、在报道中引用大量的有关部门的文件内容,不要整段的复制黏贴,
直接拿来就用,应该经过自己的理解、消化、吸收,变成和文章风格一致的语言,
这样的话,既不影响有关内容的准确表达,又保证了文章的通畅和风格的一致。
一篇好的文章,肯定是说出了群众的心里话,表达了群众的真实诉求,
解决了群众的实际困难,引起了大家的感情共鸣。
采访是基础工作,是更具挑战性和更能体现作者实力和综合素质的。
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很重要,要紧紧结合采访任务,从各个方面搜集资料,
从各个角度分析思考,拟定采访提纲,这样才会做到胸有成竹、心中有数。
在采访现场,要睁大眼睛,竖起耳朵,认真地听,仔细地看,
看,要看到现象背后的本质,听,要听出话外之话,弦外之音。
尽可能多的收集各种资料,尤其是鲜活生动富有感染力的细节。
当然文件、方案、计划等文字材料也要大量收集,这是掌握整体情况的依据。
采访任务结束,就开始写作。首先是整理、阅读、消化,吸收各种材料。
其次,提炼主题,概括中心思想,拟定写作提纲。
第三,进入文章的写作状态。最好是封闭状态,不分白天黑夜,不分上班下班,
整个人都沉浸在无我、忘我的写作中,是一种痛苦并快乐的状态。
第四,初稿出来,只是第一步,还的反复推敲,反复修改,
有的地方修修补补即可,有的地方还的大片大片的推倒重来,
直到自己比较满意,方才交给领导过目,直到领导颔首为止。
写一篇文章不易,写一篇好文章更是不易。
那是捻断几根胡须,花白几绺头发,才能换来的。
所以我们要善待每一篇文章,更要尊重每一位作者,
因为我们也是码字者,属于志同道合之人,
愿我们携起手来,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