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王阳明心学

王阳明心学智慧:知行合一,拖延症的良药

2018-05-09  本文已影响24人  海兄2020

你有拖延症吗?

近来有朋友自省自察,说自己的最大缺点就是做事太拖沓,有“拖延症”。问我心学能否帮助他改正拖延的毛病?

我让他举例。他说家里客厅地上有杂物,垃圾桶的垃圾都满了,但他几天也没有去打扫,更别说倒垃圾了。自己觉得本应该去做的,但就是老忘记,尽管有时候记得,但又懒得动手。因此,他每天都问心有愧,心中不安宁。感觉自己已经是“懒癌晚期”了。

我笑了笑,跟他说:假如垃圾不是在你家客厅的地上,而是撒在你的床上了,你会怎么样?

他有点惊愕,立马回答到:“那肯定马上就打扫干净了”。

哈哈,大家看出问题所在了吗?

做事拖延问题的关键在于认识不到位,所谓的“知不真切笃实”。假如垃圾被撒在床上,这对我们内心的触动是巨大的,这个知就比撒在客厅地上更加“真切笃实”。

当我们获得了对垃圾脏、不卫生、有害健康的真知时,自然就会有打扫干净的行动了!这就是“知行合一”。

我们来听听阳明先生怎么说:

原文 

《传习录》【五】

爱因未会先生“知行合一”之训,与宗贤、惟贤往复辩论,未能决,以问于先生。

先生曰:“试举看。”

爱曰:“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弟者,却不能孝、不能弟。便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

先生曰:“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不是着你只恁的便罢。

故《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如鼻塞人虽见恶臭在前,鼻中不曾闻得,便亦不甚恶,亦只是不曾知臭。

就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弟,方可称他知孝、知弟。不成只是晓得说些孝弟的话,便可称为知孝弟。又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饥,必已自饥了。

知行如何分得开?此便是知行的本体,不曾有私意隔断的。圣人教人必要是如此,方可谓之知。不然,只是不曾知。此却是何等紧切着实的工夫,如今苦苦定要说知行做两个,是甚么意?某要说做一个,是甚么意?若不知立言宗旨,只管说一个两个,亦有甚用?”

译文

徐爱(阳明先生的大弟子)因未能明白先生“知行合一”的教导,与宗贤、惟贤反复辩论,仍未能明白,于是向先生请教。

先生说:“举几个例子看看。”

徐爱说:“现如今许多人知道应当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却做不到孝敬、友爱,这样看来知和行分明是两件事。”

先生说:“这是因为心已被私欲蒙蔽,不是知与行的本来面貌了。没有知道了却不去做的情况,知道了而不去做,那就是不知道。圣贤教人去知、去行,用意正在于使得知与行复归其本来的面貌,不只是简单告诉你怎么去知、去做就可以了。

所以《大学》里给出个真知、真行的例子,‘就像喜欢美色,就像讨厌恶臭’。见到美色属于知,去喜欢就是行,只要一见到美色便自然而然地喜欢上了,并不是看到美色后又起个念头去喜欢;闻到恶臭属于知,去讨厌便是行,只要一闻到恶臭便自然而然地讨厌上了,并不是闻到恶臭后又起个念头去讨厌。就像一个鼻塞的人虽然看到眼前恶臭的东西,但鼻子闻不到恶臭的气味,便不会十分讨厌它,这也只是因为不曾了解到它的臭而已。

例如,称某人知道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必然是因为这个人已有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行为,才可以称他为知道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如若不然,只是说些知道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话,怎么可以称之为懂得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呢?又比如,知道痛,一定是自己痛了才知道痛;知道寒,一定是自己冷了才知道寒;知道饿,一定是自己已经饿了才知道饿。

知和行如何分得开?这便是知与行的本然面貌,不曾被私心杂念所隔断。圣人教导世人,一定是要这样才可以称之为知,否则就是还没有真正的知。这是多么紧迫而实在的功夫啊!

如今硬要说知和行分作两件事是什么意思?而我将知与行说成一回事,又是什么意思?如果不知道我为何要如此说,只是去分辨知与行究竟是两回事还是一回事,又有什么用呢?”

解读

许多朋友对“知行合一”有一个较大的成见和误区。认为“知行合一”的意思是言行一致,是理论结合实践做事。其实,这种理解很不全面。

知行合一的本意是:知行原本就是合一的。知了就会有行动。不存在知道但是不行动的情况。知道但是不行动,是因为不是真的知道!

特别要理解的是,这里的知,不是指知识,而是真知。在阳明学里,是良知。

关于垃圾脏、有细菌、不卫生的知识,我们从小就是知道的。既然知道,那我们不去打扫,这样难免就有知行不合一的困惑了。因此先生特地指出,这里的知要理解为良知。只有那些触动了人心良知的事情,才能触动人的行动,这样知行合一就是显然的了。

文章开头,朋友不愿意去打扫卫生,内心有不安,说明这位朋友的良知已经觉察到了打扫卫生的必要。由于他长期以来四体不勤的积习,养成的私欲遮蔽了良知,导致无法“知行合一”。

我们再来看一个事例:书本上说“吸烟有害健康”。这是知识。吸烟的人里面有很多聪明人,智商很高的人,难道他们看不懂“吸烟有害健康”这句警示语吗?肯定能看懂。只是他们没有领悟到这个知识背后的“真知”。

我们每个人对这个知识的领悟程度是不同的。看见过肺癌患者的黑乎乎的肺部解剖照片的人,对吸烟有害健康,心底是会有触动的。而没见过那些恶心照片的人,对吸烟有害健康的领悟就明显不够深刻。

如何才能获得真知呢?必须身体力行去体悟。看见了肺部解剖照片的人,看见了肺癌患者痛苦的人,听见了死者家属凄惨哭声的人,内心容易咯噔一下,会被深深触动。被触动的是他们的大脑智商吗?不对,触动的恰恰是人的良知。

人的良知没被私欲遮蔽,看见这些肺癌患者照片后,立马就戒烟了。这就是“知行合一”。这里的知,就是良知,而不是知识。

而那些看到了肺癌照片后,尽管有所触动,但是仍然没有戒烟行动的人,就是因为有贪图烟瘾的私欲遮蔽了良知,导致“知不真切笃实”,是私欲把知、行分开了

他们的知就还是停留在“知识层面”,还没有上升到良知。因为只要是良知,肯定是知行合一的。心学修行,就是要致这个良知,致良知自然就能实现知行合一。

毛主席在他的著作《实践论》中指出“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

知识变成真知,需要亲身实践,实践的过程中需要明觉精察,明觉精察的过程正是致良知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将知识升华为真知、良知,实现知行合一。

阳明先生在教育理念上,也倡导“知行合一”。因为只有知行合一的教育才是活泼泼的、生动的教育,才能给孩子们带来真知,会让孩子受益一生。

而“填鸭式”、死记硬背的应试教育,只会让孩子厌学、逃避、甚至痛苦不堪。即使记住了一些知识,也很容易忘记。这样的教育效率低下,是对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也失去了教书育人之初心。

阳明先生指出:如果把知行分作两件事,认为必然是先知道了才能去做。因此只讨论如何去做知的功夫,等到知得真切之后才去行,必然会导致终身一无所成,也终身一无所知。这不是小病小痛,而是很大的弊病。需要读者警醒。

大家还记得中学课本里,两个在西蜀的和尚讨论去南海的故事吗?去南海来回好几千里路,路途艰险。穷和尚不畏艰难就上路了,等到两年后,穷和尚已经从南海回来了,富和尚还在为去南海做各种准备工作呢!

这个故事揭示的正是穷和尚知行合一获得了成功,而富和尚只做知的功夫,导致终身不行,终身不知!这不是小病痛!

关于知行合一,请记住这句话: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本合一。


致良知学舍:传递王阳明心学正能量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