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简友广场存在•旅行•思

菏泽老城元宵节记忆之一

2023-02-08  本文已影响0人  楚剑吴钩

        今天,正月十九,又一个元宵节已过去四日。再码关于元宵节的文章,似乎不讨巧。但还是想写写我记忆中的元宵节。

        我是一个70后,在我印象中,元宵节这个词有些陌生,因为在我记事的时候,大人习惯把元宵节称为正月十五。过元宵节,习惯说过十五。个中原因,我想大概是因为,无论元宵、汤圆,在鲁西南一带,无论城里乡下,因为本地不产食材,过去一直是小众食品。

        正月十五,好像在1980年之前,通常风俗是吃水饺。那时候,好像也吃过元宵,是母亲特地从二完小北的大隅首买的,叫酒酿元宵,一个南方人在那里摆摊。那个时候,生活拮据,尽管元宵平时也卖,也可以坐在摊主的小板凳上,端个小碗现煮现吃。但平时不舍得买来吃,到十五才买来,每人分几个吃。当时,菏泽城里只此一家,十五去买,自然要挨号排队,去的晚了,还买不上。为什么不能提前一天去买?毕竟是一年才吃这么一次,而且新鲜的,当天买、当天煮、当天食用才好。也不是因为讲究,当时即使是富贵人家,家里也没有电冰箱,买的早了,到第二天,元宵就会变形、甚至变质,谁也不舍得。

        即使这样,也不是年年能吃上元宵,或者是因为没买上,或者是因为没腾出空去买。听母亲说,这家做酒酿元宵的摊主,现在在当初摆摊的地方有了店面,生意还是出奇得好,每年正月十五前,依旧门庭如市,要排长队才能买到。

        小时候吃的元宵,个大,好像里面就是些白糖,和一丁点桂花。我自小就不爱吃甜食,所以对元宵的印象不是太深。只记得,要限量,我几个,弟弟几个,弟弟爱吃甜食,往往是他吃完了,我碗里还剩几个,他那眼巴巴期待我分几个与他的眼神,我至今难忘。母亲说元宵是江米做的,江米其实就是糯米,北方习惯称糯米为江米。

        但,我还是比较喜欢过正月十五和元宵节,因为是一是可以看到满天起火的,二是可以去文化馆(后来改在南华公园)猜谜语。

        起火的,是鲁西南方言,学名叫钻天猴(当时不知道)。造型像火箭,是把类似于鞭炮的炮固定在一束麦秸竿上。燃放时,一手持起火的,朝向天空,一手点捻(或由旁人),捻快燃至炮皮时,手自然松开,起火的就会“咻”的一声,呼啸冲向天空,向上、向上、再向上,直到砰的一声,火花绽放,再慢慢阑珊去,秸秆在完成这个使命后,随机坠落到一个地方。印象中,起火的,有两种,一种带响,一种不带响(俗称曲率(音)的)

        起火的,属于民间自己加工,南华前街,大年三十前,卖鞭炮,十五前,卖起火的。此地几乎隔几年就会发生一次市场爆炸事件,便成为居民好几天的谈资。

        小时候,最早接触、见到的烟花其实只有起火的和滴滴劲儿。那种桶状柱状的烟花,菏泽唤作花,好像是后来才出现的,大概只有第一批先富起来的人,才放得起花。

        我当时住老好善街,路东的邻居少能放得起花,即使放,也是意思意思,路西的有几家,年年大放,你方放罢我登场,比着放,看谁的花冲得高、放得大、持续时间长。看放花,这是小时候过年最开心的娱乐。总是直到看花的人散去,才恋恋不舍回家,心里明白年算过完了,马上要开学,也就是现在说的神兽归笼。

        那时的花只有一种颜色,就是普通火苗的颜色,和五彩斑斓并搭不上边。缤纷美不胜收,包括小蜜蜂、蝴蝶炮、闪光雷等等,都属于后来的事。初一时学到“火树银花不夜天”,总觉有些不懂,因为没见过啥叫火树银花。

        再说观灯,菏泽的灯会,上世纪五十年代有没有,我不知道,但我开始记事时,菏泽是一直没有灯会的,直到上世纪90年代左右,在青年湖公园才举办了第一次灯会,当时万人空巷,观灯的人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盛况空前,据说有不少挤掉鞋子的,此处不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