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友广场散文想法

附录二

2021-12-15  本文已影响0人  初夏槐花香

皇甫军伟家庭教育对话录

1 . 教育的重心和定位

    皇甫军伟 : 我们把教育方向和工作重心放在对孩子内心的观照和塑造上,而淡化了表现层面的东西,家庭教育要把孩子内心在心智的培养作为核心和重点,而不要被外在表现层面的东西所迷惑。就像养树要养根,根是我们看不见的另一个生命空间。大家认为我们关于教育的这个定位有什么意义?

    陆传文 : 我想起了《弟子规》开头的几句话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一个人从小成长的过程中,把孝悌、爱众、亲仁放在首位,而把学文放在最后。

      前面这些都是对生命内在的东西,孝悌就是对长辈对父母兄弟的尊敬,还有对广大生命的爱众的胸怀,这是做人的根本,也就是内在生命的本质,内在的本质做好了之后再学文,这个底打好了,他会学得更踏实、更有定力,他也不会轻狂。

      现在好多孩子内在生命本质没有养好,学了点东西就轻狂。我的理解是这样的,内在的生命东西没养好,外在再好,意义都不大。反过来,如果家长从外在功利和浮躁入手,会让孩子的生命失衡。

      皇甫军伟 : 从《弟子规》,从我们的传统文化来理解,这样定位是一脉相承的,这个方向是对的。

    另外你刚才讲的,首孝悌,这个悌是一种内心的秩序,“悌”在甲骨文里的意思就是大小多少、早晚和长幼尊卑的次序。

      “次谨信”也是对内心状态的一个要求。

      “泛爱众”是能让他形成自我内心发展的一个小的生态系统。这样的人是永远能找到幸福的,他能感受到爱与被爱。“泛爱众”不仅仅是利他,在爱别人的时候,自己也获得一种积极的能量和营养,他能和周围环境形成一个循环。

      “而亲仁”是指内在的仁和外在的亲,亲是外在的表现形式。

      以上这些内心的基础有了,“有余力,则学文”。

      其实我们的传统文化里面,基本上没有数理化,有数,理化是没有的。我们传统的教育空间里最伟大的一部分就是对人心的养育,包括“四书五经”,是净化人心、滋养人心、呵护人心的,这很伟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