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家”做出定义

2021-06-23  本文已影响0人  巴克利GG

悲凉的底色离不开的小狗。

一天,丈夫对妻子养的狗忍无可忍,便抓起狗,走进树林扔了。

当他回到家时,狗正安逸地趴在门口,还对他发出轻轻的呼噜声。

丈夫气坏了,把狗塞进麻袋就出了门。

他走了10公里,向左转又走了半个多小时,再折向东北走了几公里,然后把狗从麻袋里放出来,掉头自个走了。

一小时后,丈夫给妻子打电话:“狗回家了吗?”“早就回来了。

亲爱的,你问这干嘛?”“快叫它接电话,我找不着回家的路了!”挡不住的趋势。

关于宠物,莫德凯•席格曾经说到:“领养狗,也许是人类唯一可以选择亲人的机会。

”的确,宠物的功能属性在逐渐弱化,而情感属性则在强化。

由此,也反映出现代人似乎越来越孤独。

一个人逛超市,一个人去餐厅吃饭,一个人去咖啡厅,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吃火锅,一个人去练歌房唱歌,一个人去看海,一个人去游乐园,一个人搬家,一个人去做手术”。

这是网络上流传的一份“孤独等级表”。

“一个人去做手术”被视为最高等级——十级孤独。

这个排名似乎有点悲凉的底色,但是“趋势”就是这么不尽人情,从来不会提前跟人打个招呼。

宠物经济实质上是“孤独经济”的一种延伸,随着消费水平的提升,更多商家洞察到了消费者对情感寄托的需求,“治愈”式服务或商品也应运而生。

近年来,迷你练歌房、一人电影院等针对一个人的经济模式也越来越多。

伤不起的孤独。

从人性的底层逻辑看,“孤独经济”其实打的是“团圆牌”。

对于年轻人来说,当父母在身边时,总是嫌他们烦,想着有朝一日离开家,去过自己说了算的生活,但在自尝独处之苦后,才知道“家”的意义。

对于老年人来说,儿女离家何尝不是一种“情感塌方”,他们也需要调整心态,重新对“家”做出定义。

如果说“父母,是我们和死神之间的一堵墙”,那么我们的情感寄托通常只是发自于内心需求,而父母的情感寄托则多了一层死神的召唤。

作为人到中年的我,也更能体会到马尔克斯的那句话:“生命中曾经有过的所有灿烂,原来终究都需要用寂寞来偿还”。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