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尔福克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九
《伍尔福克教育心理学》第8章为“学习的认知观点”,区别于“把学习者和他们的行为看作环境刺激输入的结果”的学习行为主义观点,学习的认知观指的是“将学习视为一种获得、记忆和应用知识的主动心理过程的取向。”强调了学习和记忆的一般认知取向以及知识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本章第一节首先指出知识在认知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认知观认为,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个体带着什么样原有知识进入新的学习情境。我们已知的经验,是构建所有未来学习的基础和框架,已有的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注意什么、感知什么、学习什么、记忆什么以及遗忘什么。所以作为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编排设计中,应该遵循规律,让学生的已有知识对新知识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
在本章第二节中,我特别关注到与“注意”有关的心理学知识。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了解到,许多学生存在学习效率较低的问题,特别是在周末、寒暑假等节假日在家期间,学习效率远低于在校学习时间。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在家时容易产生“多重任务处理”的现象。心理学家将多重任务处理认为继时性多重任务处理和同时性多重任务处理。对于非常复杂的任务而言,不管多么擅长多重任务处理,最终表现都会受到影响。这一理论表明我们要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尽量减少诸如边做作业边听音乐等行为。
学习的第一步就是注意,因此对于教师而言,吸引和维持学生的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就尤为重要。心理学家给我们提供的实践指南有:使用信号;走近学生而不是大声叫唤;确保学生清楚课堂或作业的目的;利用多样性、好奇心和惊奇感;提问并给出回答的框架。
第三节专门讲述了“长时记忆”,其中,并将知识划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自我调节知识三大类。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它是指个人具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而能直接加以回忆和陈述的知识。主要是用来说明事物的性质、特征和状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这种知识具有静态的性质。陈述性知识要求的心理过程主要是记忆。陈述性知识的获得是指新知识进入原有的命题网络,与原有知识形成联系。程序性知识是个人没有有意识提取线索,只能借助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论其存在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是一套办事的操作步骤,是关于“怎么办”的知识。在学习过程性知识的第一个阶段,是习得过程性知识的陈述性形式,新知识进入原有的命题网络,与原有知识形成联系。 第二阶段,经过各种变式练习,使贮存于命题网络中的陈述性知识转化为以产生式系统表征和贮存的程序性知识。第三阶段,过程性知识依据线索被提取出来,解决“怎么办”的问题。自我调节知识是指指导如何管理学习的知识,知道何时和如何应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在了解知识类型和认知规律的基础上,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尝试采用多种手段帮助学生更加高效地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如确保课堂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从无意义的细节中抓住要点,关注最重要的信息;帮助学生在新信息和已有经验之间建立联系;提供重复和复习信息的机会;清晰、有组织地呈现材料;关注意义,不能只让学生死记硬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