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想法散文

【评课】课本剧里的童话 ——江阴.徐杰老师教研组长课(2)

2023-01-19  本文已影响0人  笨蜗牛

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身边有的老师针对童话体裁的教学,认为简单,教起来不难。它与散文、小说、诗歌的内涵相比较而言,懂个情节,也确实不难,但是,如何把童话的味道用教学艺术表现出来,却是不容易的。

江阴市周庄中学刘英老师,为我们呈现了一堂童话教学课,很有借鉴意义。她上的是《皇帝的新装》一课。

本篇故事是安徒生的名篇之一,大家耳熟能详,学生也早在幼儿时期就熟知故事内容,如果按照一般人的认知,这篇文章就没有什么教学价值了,就当做睡前故事读读了事。本文既然是童蒙读物,为何还要编进初中课本呢?它应该还有我们未挖掘的教学价值吧。

刘老师教学本文,首先设置了一个教学情境。

班级要召开“元旦迎新联欢晚会”,准备把本篇童话改编成课本剧(本次教研活动,召开的时间确实在2023年元旦前夕),请同学们来商量改编事宜。于是,本堂课有四个环节:编剧的准备工作——导演导戏——编剧说戏——戏剧互动。

童话故事情节简单,一读就懂,经过刘老师的情景创设,让童话故事有了一个新的“生长点”,或者叫给了学生一个解读的新工具,让大家在新视野新工具的帮助下,重新再读童话,让熟悉的童话有了一种陌生感,陌生感就是新的“生长点”。刘老师的教学设计符合“新课标”的情景化教学理念,让语文更具有实践性。

先说准备工作吧。教师设置问题:假如你是策划组负责人,你会准备哪些工作?板书提示:人物?场景?道具?人物是相对容易分析的,场景和道具就要斟酌文本和舞台剧的差别了。

在师生分析的过程中,学生就有一个语言运用、思维能力的训练、审美创造的过程,通过这样的问题,教学的终极目标就会指向核心素养的发展。

这样的问题设置,在教学的用途中,其实就是把握故事内容,这比直接问高明得多。如果没有编舞台剧的情景,常规的教学模式可能就是:请同学们阅读童话故事,请大家说说故事情节,或者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这样的模式又走入俗套,熟悉的故事加上老套的教学模式,当然就让大家觉得没有教学价值了。

说说导演导戏环节。要求是:如果你是导演,请给小明指导一下演好皇帝要把皇帝哪个形象的细节(语言、心理等)表演好。具体方法是,学生结合具体文本说如何表演。

这一个环节表面看去很散,其实,活动还是很聚焦的。第一,皇帝是主角,就不能去找到骗子的戏,重点分析“皇帝看新装”的戏。第二,不同细节表现皇帝的形象特征。

这一活动的中心就是分析人物形象,只是分析人物形象融入了一个有情景的活动中。在指导学生方面,围绕“演什么”(人物性格)和“怎么演”(抓人物动作语言心理等)两方面进行,具体方式就是结合文本,让学生反复朗读。

这一环节是本堂课的重点,在这一环节中,不仅完成分析人物形象的目的,还让学生从更高的角度理解童话的特点:奇特的想象、夸张的细节。

在导演导戏环节,刘老师深入分析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哪些情节不适合搬上舞台(比如,脱衣服上大街)。第二个问题是,皇帝明知自己没穿衣服,为什么还要把街游完?

第一个问题让学生理解童话故事情节的荒诞的特点。第二个问题,刘老师设置了一个活动来完成。写一写:请你在横线处补写皇帝的心理。此活动的设计点是文本第37段:不过他自己心里却这样想“ ————,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活动开始,学生们补写的”皇帝的心理活动漫无目的,刘老师是这样指导的:请大家模仿皇帝在看新装时的语言来写。补写心理活动的目的,就是通过语言进入,达到再次体会人物形象特点。这一个问题就是本环节的总结和高潮,或者叫深化也可以。

说说编剧说戏。具体要求是:有位老师看彩排,觉得三次看新装有重复,为了节约演出时间,他删掉了前两次,如果你是编剧,你同意不同意?

这一环节,刘老师有两个指向,一是分析情节的作用,二是分析次要人物的作用,三是分析童话的中心。三个目的层层递进。

关于情节,“三情节”模式很经典,三打白骨精,三打祝家庄等。学生很快就能明白情节波澜起伏的重要,至于要不要删,不管是不是编剧,我想学生在这个情景中,自然就有了自己的观点。

情节之中还有人物。谁去看,他们为什么行骗,刘老师还设置了一个精彩的话题:皇帝和小孩谁是主角?这样自然就深入到故事的内核,成人的行为都有功利性,为了目标有点不顾个人名誉。孩子的行为是本性使然,用率真来面对事实真相,真相就是真理。成人和孩子自然就有了对比。通过编剧说戏的环节,让课堂走入更深的境地。这比直接问这篇童话故事讲了一个什么道理要高明得多,这就是童话的教学艺术,让“简单的”童话有了艺术再现和深入。这是本堂课的高潮。

说说戏剧互动。在本堂的结尾,刘老师再次抛出一个有趣的情景。小李说:“童话都是美好的。我建议加一个结尾——回到皇宫后,皇帝听到侍从们在讨论那个孩子说的话,觉得很没面子,于是,他命人抓住那两个骗子并把他们处死了,又撤了大臣官员的职务,还下令重赏说真话的孩子,举国都为皇帝的圣明而欢呼。”你认为这个建议要不要采纳。

这个问题一抛出,学生积极性很高,甚至脱口而出“采纳”,但,略一沉思,很多学生就提出了质疑。当然,最好的结论,肯定是不能这样改。如果改了,皇帝就不是哪个皇帝了,可能骗子的行骗机会也会没有的。

这一个环节的设置,让学生再次回到故事本身,回到人物本身,如果把导演导戏,理解为从事情中看人,那么,这个问题就是让学生通过对人物的了解来判断他会不会做什么事,前一个是顺向思维,后一个是逆向思维,这样的思维过程,无疑就是高阶思维的训练过程。

总之,刘老师的课堂,给“简单的童话”教学提供了一个参考范本。熟悉的故事,加上一个有趣的情境工具,让简单变得深刻,让平淡变得精彩。编剧的准备工作,导演导戏,编剧说戏,戏剧互动,四个环节层层递进,引人入胜,课堂成了一个美好的童话。

附:本课板书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