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学习第20篇《召南 摽有梅》(全)
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诗经》学习第20篇《召南 摽有梅》
【原文阅读】
摽有梅,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
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
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译文参考】
梅子落地纷纷,树上还留七成。
想要求娶我的儿郎,请不要耽误良辰。
梅子落地纷纷,枝头只剩三成。
想要求娶我的儿郎,到今儿切莫再等。
梅子纷纷落地,收拾要用簸箕。
想要求娶我的儿郎,快开口莫再迟疑。
【字词注释】
(1)摽(biào):一说坠落,一说掷、抛。
(2)有:语助词。
(3)七:一说非实数,古人以七到十表示多,三以下表示少。或七成,即树上未落的梅子还有七成。
(4)庶:众多。
(5)士:未婚男子。
(6)迨(dài):及,趁。
(7)吉:好日子。
(8)今:现 在。
(9)顷筐:斜口浅筐,犹今之簸箕。
(10)塈( jì或qì):一说取,一说给。也有读音xì。
(11)谓:一说聚会;一说开口说话;一说归,嫁。
【诗歌赏析】
《摽有梅》是一位女子表达急于求嫁的风情诗,委婉而大胆,质朴而清新,明朗而深情。龚橙《诗本义》说“《摽有梅》,急婿也。”一个“急”字,抓住了此篇的情感基调,也揭示了全诗的旋律节奏。
暮春时节,梅子黄熟,纷纷坠落。一位姑娘见此情景,敏锐地感到时光无情,抛人而去,而自己青春流逝,却嫁娶无期,便不禁以梅子兴比,情意急迫地唱出了这首怜惜青春、渴求爱情的诗歌。
她以落梅为比,“其实七兮”“其实三兮”“顷筐塈之”,由繁茂而衰落,树上的梅子尚多到渐少直至全部落地,暗示“庶士”要趁着好时光求爱。“庶”者,众多之意;“庶士”,意谓众多的小伙子。可见这位姑娘尚无意中人。她是在向整个男性世界寻觅、催促和呼唤爱情。青春无价,然流光易逝。从主人公的主观心态看,“急”就急在青春流逝而夫婿无觅。
对于“庶士”的态度,首章“迨其吉兮”,尚有从容相待之意;次章“迨其今兮”,已见敦促的焦急之情;至末章“迨其谓之”,可谓真情毕露,迫不及待了。从诗篇的艺术结构看,“急”就急在三章复唱循序渐进,一步紧逼一步,生动有力地表现了主人公情急意迫的心理过程。三复之下,闻其声如见其人。本诗的可爱处,也正在于这毫无掩饰的率直和心口如一的单纯。
【《摽有梅》学习的反思探讨】
《摽有梅》的创意:以花木盛衰喻青春易逝
珍惜青春,渴望爱情,是中国诗歌的母题之一。 《摽有梅》作为春思求爱诗之祖,其原型意义在于建构了一种抒情模式:以花木盛衰比青春流逝,由感慨青春易逝而追求婚恋及时。诗篇中女子之急切,让人想起古代北朝民歌“老女不嫁,塌地呼天”。
从北朝民歌《折杨柳枝歌》“门前一株枣,岁岁不知老。阿婆不嫁女,那得孙儿抱”,到中唐无名氏的《金缕曲》“花枝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从《牡丹亭》中杜丽娘感慨“良辰美景奈何天”,到《红楼梦》里林黛玉叹惜“花谢花飞飞满天”,可以说,无不是这一原型模式的艺术变奏。
【《诗经》学习的背景知识】
《摽有梅》反映的风俗和寓意
“梅”原产地在我国西南,诗篇表现的应该是周人原本不熟悉的南方风俗。周人来到南方,见到了他们未曾见过的土著风俗,有人把这样的新见闻谱写成歌,或把当地歌谣做些艺术加工,加以传唱,一种古老的地域风情就这样保存下来了。
《周礼·媒氏》曰:“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明白了这种风俗背景,对这首情急大胆的求爱诗,就不难理解了。
《毛诗序》曰:“《摽有梅》,男女及时也。召南之国,被文王之化,男女得以及时也。”“男女及时”四字,已申明诗旨;后数语乃经师附会,应当略去。
陈奂则对此篇巧妙的兴比之意作了简明的阐释:“梅由盛而衰,犹男女之年齿也。梅、媒声同,故诗人见梅而起兴”(《诗毛氏传疏》)。
闻一多先生对此诗风俗背景作了很好的说明。“在某种节令的聚会里,女子用新熟的果子,掷向她所属意的男子,对方如果同意,并在一定期间送上礼物来,二人便可结为夫妇。这正是一首掷果时女子们唱的歌。”(《风诗类钞》)
梅字从母,暗含生育之意,又写作楳,与掌管婚姻之事的“媒氏”之媒音义相谐。因此抛梅的行为隐含着男女结合、生育子嗣的双关语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