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并不可怕
之前,朋友给我介绍了一部电影——《实验者》,要求我看了写影评。或许是要写影评的缘故,我一直提不起兴趣欣赏这部影片,生怕写不出满意的文章来,辜负了朋友。昨天,终于下定决心,安安静静专注看了两遍。码字两千余,说是影片谈不上,一点心理感受吧!
很庆幸,在看电影前,我不曾特意去了解这部电影,更没有去看各种已有的影评。
这部电影既有学术性,又有对我们思考人性的现实意义。其实电影中的“人易于服从”的主旨,表达得非常直接明了,且一直在重复深入,并没像别的电影那样隐晦。
电影主要围绕一个心理学实验而展开,电击实验。两个人一组,一个人扮演老师,一个人扮演学生,学生答错问题则要接受老师的电击,且电击的电压会一直增强,直到人体不能承受的450伏。
实验的结果令策划这个实验的心理学家,也就是故事的主角米尔格拉姆教授非常惊讶。在改进了实验方法,换了实验人群,得到的结果还是一样。在知道对方很痛苦甚至会失去生命的情况下,为什么绝大多数人一直拔到最后一个开关(450伏)?
实验的策划者记录了受试者的各种反应,并以问卷及面访的形式调查了受试者的感受。结果是大多数人在实验中面对对方的痛苦,犹豫了,不安了,想要停止实验。但当要求继续实验后,大多数人会继续实验,直到电压到达最大。更甚,在实验过程中,有部分人会笑,桂感到莫名兴奋。
“我不想伤害任何人,我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还是照着做了。”
“我觉得实验取决于我,没人让我停下”。
影片中多次提到一句话“人生是活过才知道,不活过不知道。”(我不知这句话是否还有其它深义)没有经历过,不知道他人的痛苦。可实验前,扮演老师的受试者都被要求感受电压。自己经历过,亲历那种疼痛,都不想对方受到伤害,并且是否让对方受到伤害的主动权在于自己,为什么人们还是按下了开关呢?
教授解释了这一现实:人类本性很温顺,不是邪恶,也不是攻击性的,而是易于服从。
服从于规则,实验规定受试者答错就要受到电击,服从于权威,制定这个规则的教授要求继续实验。所以“我觉得实验取决于我,没人让我停下”,所以终使对方很痛苦,“我”也不想再伤害他,可“我”还是照做了。
这是道德价值的缺失和减弱。人的行为,首先应该受到道德伦理及人生价值的规范,下一步才应该是法律规范。道德应该先于规则,一旦社会规则凌驾于道德之上,这个社会必定是扭曲的,会出很多问题。
不光是在实验中有“服从”的身影,人们生活中也有。影片中三个受试者关于喝咖啡的一段,其中一个要加两块糖,然后后面的两位女士也选择了加两块糖,而不是加牛奶或许一块糖。后两位也喜欢糖吗?心中的想法也跟第一位一样吗?显然不是。这就是“服从”的影子。这里教授的一段话解释的非常到位“我们总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内心想法所致,但有时人的行为也取决于所处情境,这个时候,情境的力量战胜了人内心的力量。”
“易于服从”的心理特点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只是我们几乎不曾察觉。但是,“服从”的力量绝不仅仅在于此。
“无论男女,在所有情况下都会做出有人性的反应,我觉得我们完全可以被称之为人类,被这个世界接受,但现实往往是,人们看不见整个情况,只看到一小部分,人类开始分工,人们在狭窄的领域里,从事特定的工作,我们一举一动不能站在高处,审视全局,个人屈从于权力,不屈从就不是自己。”
我想,这一段话对“代理状态”解释得很清楚。有点“在其位谋其事”的意思,但又不全是这个意思。简单明了就是处于这个位置,就按这个位置的规则办事。陷入这种代理状态的人们,只知按规则办事,没有了自己的行事标准,没有了自己的价值判断。只知规则,不知人性道义。可悲的是,这样的人很多很多,古往今来都是。而规则是权力的产物。一旦拥有权力的人,制定了与道德相背驰的规则,那对人类将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所以,才有影片前段的一段关于法西斯残害犹太人的发问“文明开化的人类如何投入到惨绝人寰的行为中来,种族灭绝如何做得这样有条不紊,赶尽杀绝,这些刽子手是如何与同类共存的”。
不管是平凡人,还是历史政要;不管生活小事,还是攸关民族存亡的大事,都能看到“人们易于服从”这一现象。人们应该重视。如果影片仅仅揭示这一现象,那一定是失败的。这部电影一部分是教授的自传。教授揭示的这一现象,以及他的实验方式,学术专著,在他人生的后段,以及他逝后的几十年里,都争议不断。
影片中,很多受试者质疑他的实验方式,“我觉得自己受到了欺骗。”,也有一些受试者表示“不管多残酷,我想知道真相”。我并非心理学出身,不知心理学实验应遵循怎样的规则,但我觉得实验本身并没有违反道德人性,也并没有违反法律。而那些探求真相的人才是真正值得钦佩的。知道真相,才会规避它带来的灾难。
该部影片,意在揭示人们道德的缺失,权力之下的规则正凌驾于人性和道德之上。很多人觉得人性的服从在战争中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拔高了影片的立意,而我却觉得,那些不怕残酷,不惧怕争议,努力探求真相的人们才是应该称颂的,才是我们人类社会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