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不承认,我们每个人都是彼得·潘

2021-01-20  本文已影响0人  我是吴呱呱

文/吴呱呱

嗨,我是吴呱呱。

知乎上,有个问题问:“为什么我们总会做白日梦?”

底下,答案众说纷纭,但有个高赞回答,却深得我心:“因为,我们都在努力逃避现实。”

刚好,最近,看了一系列很有趣的童书《彼得·潘》。

虽然这是一本童书,但我却觉得适合我们每个人。

也可以说,这是一本写给大人看的童话书。

就像周国平曾说的:

“人永远是孩子,谁也长不大,有的保留着孩子的心灵,有的保留着孩子的脑筋。”

故事以彼得·潘为主角,讲述了彼得·潘和他物色回来的小伙伴们,住在一座神秘的永无岛岛屿上,这是一座可以避开世事的一座岛屿。

在那里,你可以梦想成真,可以构造自己想要的生活,并且无忧无虑。

《彼得·潘》是英国戏剧家、小说家詹姆斯·马修·巴利的经典之作。

詹姆斯·马修·巴利一生创作了无数部小说和喜剧,其中,最深受欢迎,且至今都成为畅销书的便是这本《彼得·潘》。

詹姆斯·马修·巴利生于英国苏格兰的一个十子之家,排行老九。

6岁那年,巴里的哥哥大卫不幸离世,母亲因此一直闷闷不乐。

为了让母亲开心,巴里绞尽脑汁。

最后,他通过把自己扮演成哥哥大卫,才能逗乐母亲。

甚至,为了让妈妈满意,他发奋念书,22岁时就获得爱丁堡大学文学硕士学位。

尽管,巴里在77岁时已然离世,但他笔下的“彼得·潘”却获得永生,而这个永远长不大的小男孩,却始终温暖、感动了我们每一个人。

也许,正因为这样,他比同龄人要成熟,思维要更为活跃。

曾经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投票:“如果,让你成为彼得.潘,不需要工作,可以活着自己构建的岛屿里,有一群人陪着你,你是否愿意?”

可想而知,很多网友都选择愿意。

底下,还有高赞评论说:“要是真有这个地方就真的太好了,不需要面对这些不想面对的事情。”

书里,除了忠厚老实的纽芬兰犬娜娜外,没有一个角色是讨喜的,而书里的每一个角色都代表我们现实中,不同性格的人。

彼得·潘就是那种不愿意面对现实的人,而选择在神秘的永无岛上建立自己喜欢的世界。

他渴望母爱,却又抗拒母爱。

所以,会把成为他王国,孩子的妈妈们当成自己的妈妈。

皆因,他小时候,在仙子王国中玩得不亦乐乎。

但他坚信自己一定可以回到家,并且母亲一定会在自己离开的那扇窗前守望,等着自己回家。

可是,当他好不容易回家时,却发现窗子不仅是关着的,还上了窗锁。

而母亲也并没有在窗前等待自己,而是在屋里睡得香甜,怀里还抱着另一个小男孩。

从此,他不再相信母亲是爱自己的,也不再回去找自己的母亲。

那时,他还太年轻,并不知道母亲的用意,以至于让自己成为一个坏孩子。

达令先生代表现实生活中那些明明没有什么存款,经济条件不行,却偏偏要装出一副自己很有钱,而委屈自己家人的男人。

小仙子叮铃铃代表的是善妒的人,因为善妒才会欺骗其他在永无岛小孩子,射杀即将成为他们母亲的温蒂小姐。

温蒂小姐则代表那些对世界美好的一切充满好奇心,且非常善良的小女孩。

她愿意带着2个弟弟,跟着彼得.潘,离开自己的父母,也愿意为了保护叮铃铃,而差点受伤。

哪怕,她知道叮铃铃不是好人,差点让自己丢了性命,却还愿意原谅她。

可叮铃铃却一点也没有因为温蒂小姐的原谅,而不再嫉妒她。

仔细想想,温蒂小姐不就代表了生活中那些,被人伤害了一次又一次,却又原谅别人,还不懂得保护自己的人吗?

书的第一句话是:“所有孩子都会长大,除了一个。”

我想这个除外的孩子,就是那个住在我们内心里,永远长不大的小孩。

合上手中这本《彼得·潘》后,发现其实我们每个都是彼得·潘,渴望得到爱,又不敢承认自己渴望。

如果,你想找回自己心中那个小孩子,不如看看这本书吧。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

原创首发,侵权必究。

我是吴呱呱,自由撰稿人,十点读书签约作者,多平台原创作者,我在为了遇到更好的自己而努力着。如果你喜欢我,可以关注我,和我一起为遇到更好的自己而努力。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