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狮子读书会糖豆学院 · 疯狂读书营书评区读书让生活美好

《一念之转:四句话改变你的人生》:你确定你的想法是真的吗(0

2018-05-26  本文已影响163人  阿褒
真正困扰我们的,并非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而是我们对那件事的想法。——古希腊哲学家爱比克泰德
《一念之转:四句话改变你的人生》:你确定你的想法是真的吗(011)

我们一直的深信不疑的想法有多少真实性?为什么我们会对自己的想法深信不疑?如果我们的想法是不真实的,而那些不真实的想法又让我们感到痛苦,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我们转变自己的想法呢?

所有的答案就在这本书——《一念之转:四句话改变你的人生》中,它能告诉我们审视和转变想法的技巧。

《一念之转》由拜伦·凯蒂和史蒂芬·米切尔合著。拜伦·凯蒂在1986年“觉醒于真相”,创造出“转念作业”,之后,她周游欧美世界各地,传授“转念作业”。除公开演讲之外,她经常在企业界、学校、教堂、监狱和医院里现场示范。

在《一念之转》这本书里,凯蒂一步步引导读者进行“转念作业”,帮助读者自行操练或与别人对练。书中还有很多人与凯蒂直接练习“转念作业”的真实案例,读者可以从中看到“转念作业”是如何神奇地帮人们自行化解痛苦和束缚的。

(001)顿悟

作者拜伦·凯蒂既不是长期禅修的宗教教徒,也不是长期从事心理研究的心理学家,她只是美国的一位平凡妇女。在她创造出“转念作业”之前,曾有十年时间处于精神低迷状态。她暴躁易怒、偏执妄想,直至彻底绝望,还有两年的时间,她完全意志消沉,几乎足不出户,长时间躺在床上,有时甚至严重到无法下床。最后,她被送到专门收容“厌食症”的妇女“中途之家”。

有一天早晨,躺在地板上的凯蒂在醒过来的刹那,完全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发生了什么,她所有的愤怒、所有曾经困扰她的想法,以及她的整个世界,甚至全世界,全部消失不见了,周围的一景一物都变得很陌生,好像她内在的某个东西突然清醒过来,她感到一切都美妙极了,整个人充满了喜悦,她仿佛完全变了一个人。

凯蒂这段离奇的经历,就像我们常常所说的顿悟——突然而来就悟出了一个道理,一直困顿的问题突然有了答案。

就如释迦摩尼在菩提树下顿悟出“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王阳明在龙场顿悟出“圣人处此,更有何道”(每个心中自住着一个圣人,心中有能知善恶的良知,所有天地万物都在我心中,何必从外面去苦苦寻道)。而凯蒂在那天早上所顿悟的道理是:她过去所有的想法都是不真实的。由此,她自创出一套审视和转变想法的“转念作业”。

(002)转念作业

书中提到,“转念作业”可以从研究心智的生物学最新实验结果中找到依据:人类的左脑喜欢捏造与事实不符的故事情节,而人们对自己所编的故事深信不疑。作者指出,当我们自认为“颇具理智”时,通常正是我们用自己的想法在编织故事。也正是这些与事实不符的故事,让我们陷入痛苦的深渊。

“转念作业”就是指引我们一步一步找出痛苦背后的想法,审查那些想法的真实性,然后不再让想法与真相争辩的。

“转念作业”看似只有简单的四句问话:

“那是真的吗?”

“你敢肯定那是真的吗?”

“当你持有那个想法时,你会如何反应呢?”

“没有那个想法时,你会是怎样的人呢?”

但是,整套“转念作业”还有两个重要的步骤不可忽略,在问话之前,要先写下“转念作业单”;在“4句问话”后,还要进行“反向思考”。

“转业作业单”共有六道题:

①谁让你感到生气、伤心或失望?为什么?他(们)有哪些地方是你不喜欢的?

②你要他(们)如何改变,你期待他(们)怎么表现?

③他(们)应该(或不应该)做、想、成为或感觉什么?你想给他(们)什么样的忠告?

④你需要他(们)怎么做,你才会快乐?

⑤此刻,他(们)在你心目中是怎样的人呢?请详细描述一下。

⑥你再也不想跟这个(些)人经历什么事?

作者提醒所有练习“转念作业”的新手,一定要先从“批评他人”开始,然后再进行反躬自问,最后作“反向思考”。

反向思考,即把“转业作业单”中的他或她改成“我”,把对方的名字换成自己的名字。比如“他应该关心我”改为“我应该关心他”。一般情况下,一个句子可能会有好几种的反向思考,我们可以从中找出最真实的一句。

不过,第6道题的反向思考跟前5道有些不同,要把“我再也不要……”改换成“我愿意……”,而且“我期待……”

通过“转念作业”练习,我们将会从“认定别人是怎样的人”转而认出“原来自己是怎样的人”。也就是说,最终我们会明白,我们身边的一切人、事、物,全都是我们的想法投射出来的影像。我们一直以为别人有问题,极力想去改变别人,但原来要改变的是我们自己。

作者为了反躬自问更深入、更清晰,还为“4句问话”和“反向思考”提供了更多、更具体的运用方法。

例如:第1句反问:那是真的吗?要继续深究事实是什么?那是谁的事?是你的、还是别人的,或是老天爷的事,如果是别人或是老天爷的事,我们非要去控制它或改变它,那只会给我们带来困扰。

其他的问话和反向思考,在书中的第Ⅴ部分“深入反躬自问”有非常详细的阐述,读者可以通过仔细阅读,掌握具体的运用方法。

(003)执着的想法

《一念之转》容易让人联想到阿尔伯特·埃利斯的一本书《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书中的理性情绪化行为疗法(REBT),也就是ABC’s治疗法与《一念之转》有相通之处。

简单来说,A是人或事,B是想法,C是感受和行为。

大部分人相信是某人的行为或发生的事件(A),导致了人们的愤怒或痛苦情绪(C),但作者指出,决定C的不是A,决定C的是B——人们对人或事的看法或想法。

而《一念之转》也指出:每个不舒服的感受背后,都存在着一个不真实的想法。想法不具有任何杀伤力,是对想法的执着带来痛苦。

比如,如果我们执着地认为“自私是不好的”,当你亲近的人做了某件在你看来是自私自利的事情,你就会感到非常生气,而且你一心希望他/她有所改正,但他/她一直没达到你的要求,然后,你就会认定他/她是一个“自私鬼”,他/她的一言一行你再也无法忍受。

我们只要用“那是真的吗?”“你敢肯定那是真的吗?”两句问话,就足于让我们仔细地去了解、去面对那些经年累月执着不放的想法,从而让这些想法放下我们。

(004)行动

“转念作业”适用于所有真心渴求自由与平安的人。每当我们感受到压力时,只需拿出一张纸和一支笔,写下“转业作业单”,通过“4句问话”和“反向思考”,逐一揭露我们不真实的想法——消除压力最好的方法就是:审视压力背后的那些想法。

但对某些人而言,却情愿相信自己的想法,情愿承受痛苦,而不愿去通过练习看清真相。

德国心理治疗师海灵格说过一句很有见地的话:“受苦比解决问题来得容易,承受不幸比享受幸福来得简单。”

很多时候,造成痛苦的原因在于我们自身。人们选择受苦,恰恰是为自己逃避解决问题的责任找到借口,受苦的人们无需责怪自己,只需逆来顺受、怨天尤人;也无需通过行动去解决问题,不再做任何的努力。而享受幸福是要付出努力的,习大大不是说过这样一句话吗:“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本书的翻译周玲莹说:那些宁可受苦,并相信自己苦得有理的人,除非在生活中处处碰壁,吃足苦头,才有可能动念质疑自己珍惜不放的价值观。

作者认为,“转念作业”只是整个过程的“半程”而已,另一半是要靠我们具体“活出来”,除非它们化为行动,在生活里随时活用,否则我们并未真正拥有它们。

作者还说,最完整的自我了悟,莫过于把反向思考化为行动。我们总喜欢告诉别人该做什么,其实我们内在的声音是在告诉我们自己该做什么。当它说:“他应该做……”你听去听它的反向思考“我应该做……”然后就照做不误。

(005)总结

《一念之转》这本书的主要内容用十六个字就可以总结:“六个问题”、“四句问话”、“反向思考”,这三点在本书的附录二“批评他人的转念作业单”中有详细的清单。

这是否就表示读者可以节省时间,跳过前面的大量真实案例,直接看这两页的内容,就可以进行“转念作业”的练习?刚开始,我的答案是肯定的,但当我质疑自己“这是真的吗?”我的回答是:“不是真的。”

书中大量的案例,涉及到婚姻与家庭生活、工作和金钱、潜在信念、身体和上瘾等,这些案例中的“案主”在操作“转念作业”之前,都相信自己的问题根本无解,认定这一生都得深受其苦。但是,我们会看到,在凯蒂咄咄逼人的追问下,人们是怎么样找到脱离痛苦的方法的。所以,在我们自行练习之前,我们可以通过在阅读那些案例中的对话,进行“换位思考”,一边阅读,一边试着探问自己的答案。也许,通过书中的案例和具体内容,我们已经能从中找到自己的解脱之道。

那么,在看完《一念之转》这本书以后,我们会不会变成一个多疑的人,质疑自己的每一个想法,甚至把自已所有的信念都推翻呢?

对此,作者在本书的“解惑篇”作出了回答:只要检查所有使我们痛苦的信念即可。如果我们的内在世界无比自由、无比美妙,是没有必要去改变的。只有在感觉有困扰的时候,才来做“转念作业”。

《一念之转》是一本能让给我们带来喜乐与自由的书,希望每个阅读这本书的人都能从中受益。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