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与死,快乐与痛苦
听到一个朋友去世,内心一阵哀伤。41岁,家里的顶梁柱,两个孩子,老大七岁,老二五岁。
我和他交往不多,与我对象交往多一些。日常的礼尚往来有了认识,1米8的个头,文质彬彬,谢谢经常挂在嘴边,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人变成了回忆。翻开往日的微信,聊天记录停留在5月,还能忆起最后一次见面的谈笑风生,这个世界变化太快,有时让人无所适从。
对“人生除了生死,其余都是小事”的理解更深了一些。如果从这个角度看待人生,那么生活中所谓的委屈,批评,抱怨,愤怒就不存在了。
柴田久美子在《善终守护师》中写到:生死这堂课人人迟早都得上,有人用自己的生命上课,有人从亲人身上学习,这些都是深刻的体验。这一生一次的死亡正是向死而生的机会------从沉睡的爱中醒来,亡者往生,生者重生。
重生的意义就是把自己活好,金惟纯先生说:我开始问自己,生而为人,我到底是来做什么的。带着这个问题,我遍搜典籍,请教高人,折腾了好几年,最终浮出一句话:我是来学怎么活的。
活着就要学习,不学习就不会成长。学习生,学习死;学习快乐,学习痛苦。它们是同时存在,不能只停留在一个角度。停留在单一的角度会失去平衡。没有人喜欢死亡,但有生就有死;人们总想追寻快乐,但却在痛苦,愤怒,抱怨中出不来。
要活好,先要从认识自己开始。认识自己的思想,认识情绪,认识情绪和思想的关系。情绪的浮起影响身体,身体相信脑袋的声音,创造了更多的思想,思想来自记忆的反应迎合当下的情绪形成恶性循环。所以情绪很难摆脱。
想要摆脱情绪的影响就要修炼。痛苦的记忆都来自过去,当这些记忆完全掌控你的时候,就会变成负担,变成问题。变成你自我的一部分。
记忆都是片面的,所以看问题就会片面的。当对插入你前面的的电动车编造出故事就有了情绪:靠近我不到5厘米,没看到我的车,他以为路是他们家。其实对方也在编造类似的故事。那么争执就出来了。
你也会发现生活中很多类似的场景,虽然没有刮擦,但依然有谩骂。他们都认为自己是对的,那么结果必然是错的。
人生处世不是讲道理,而是忠于事实。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有道理的;要有感同身受,但是感同身受是需要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建立,你不了解自己,更不会理解他人,感同身受就不存在了。
不要把脾气当成个性,坏脾气都是被小我掌控,觉知它,它才会消失,抗拒它,只会让它更强大。
多说好听的话,赞美的语言,处处感恩。看似对外,最终都会回流到自己身上。
把哀伤化作文字,哀伤还在那里,抬起头,望向晨曦的窗外。想起娜塔丽戈德堡的话:哀伤源自对无常的认知。所有事物最终都会消亡。为什么要哀伤?因为我们心中有爱,不管我们变得多么平心静气,我们终究不是冰块,我们是有感情的人。
这一刻,我释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