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读通鉴‖白起攻赵:光狼城之战(前282-前280)
周纪0127

原文:
三十三年(己卯、前282)
秦伐赵,拔两城。
三十四年(庚辰、前281)
秦伐赵,拔石城。
三十五年(辛巳、前280)
秦白起败赵军,斩首二万,取代光狼城。
解读:
齐国被乐毅率领五国联军攻破后,秦国迅速展开军事行动,向东征伐魏国,兵至大梁。魏国以唇亡齿寒之理说服燕、赵出兵相救,东方各国再次形成合纵攻秦之势,秦国被迫退兵,但秦国并不甘心就此作罢,仍在推进灭魏战略。为了防止赵国后续救援魏国,秦国决定对其实施武力压制。
公元前282年,秦将白起攻取赵国的两座城池,分别是兹氏(今山西汾阳南)和祁(今山西祁县)。
公元前281年,白起又攻取赵国的蔺和离石。
据《战国策•赵策三》记载,在蔺、离石、祁被侵占后,赵国迫不得已,派公子郚到秦国做人质,请求用焦、黎、牛狐交换上述三城。
秦国与赵国进行了磋商,还向燕昭王发出会晤邀约。《战国策•燕策二》记载,燕昭王正要前往,苏代劝阻他说:“秦国取得了韩国的宜阳、少曲,占领了赵国的蔺和离石,就反过来把攻破齐国作为天下各国的罪名。秦国想进攻魏国,害怕楚国援助,就拉拢楚国,允许它夺取韩国的南阳。”苏代揭露秦国为了利益对诸侯反复无常,时而拉拢,时而用兵的事实,一番劝说之下,燕昭王没有前往。
而在《史记•周本纪》中,苏厉也为周君分析当时的形势说:“秦国攻克韩、魏,打败魏将师武,往北攻取赵国的蔺、离石二县,这些都是白起所为。此人善于用兵,又有天命相助。如今他又带兵出崤关去攻打魏国,一旦魏国被攻破,那么周国就危险了。”
此前两年,秦国曾夺取魏国安城,攻打林中,进入梁囿,围攻大梁。这一年,白起在攻取蔺、离石之后,又出崤关,过东西二周,经韩国,越魏长城而攻打大梁。《史记•魏世家》记载,无忌曾对魏王说:“秦七攻魏,五入囿中”,可知秦国攻魏的进军路线大致相同,白起在公元前281年进攻大梁的军事行动当属七次之一。
魏国仍为大国,有坚持抵抗和防守的力量,又处于中原核心地区,其存亡与赵、燕等国的安危休戚与共,是非救不可的。赵、燕于是再度出兵救魏,将秦军围困于林中,迫使其求和。当时,燕将乐毅已破齐,正在攻取齐国的胶东,而赵国正在攻取齐国的济西。秦军为了脱困,只好拿齐国的地盘作为求和的条件,同意将胶东给燕国,济西给赵国。值得一提的是,《史记·秦本纪》和《白起列传》均未提及秦军这次围攻大梁无功而返之事,因为《史记》依据的是《秦记》,而《秦记》对败绩讳莫如深,但《周本纪》以及《战国策》中的《西周策》《燕策》对此均有记载。这一事实揭示:权力和政治立场时常干预历史书写,而多维度的非官方史料存在补遗的价值,能够帮助读者突破权力叙事的垄断,逼近历史真实。
此后,赵国继续与秦国对抗,背弃了用焦、黎、牛狐三地交换蔺、离石、祁的承诺,令秦国大为恼怒。
公元前280年,赵将赵奢攻取齐的麦丘(今山东商河西北)。同年,白起攻取赵的代(今河北蔚县东北)和光狼(今山西高平西)两城。按照《六国表》的说法,秦军“击赵,斩首三万”,可知这是一次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