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创业失败后,才意识到需要做知识管理
01
从2016年开始,公司搬到了北京,意气奋发的准备大干一场,当时融了一笔A轮的钱,计划并购几个优秀的团队,于是大量接触并深度沟通了在线教育行业中比较优秀的团队创始人,在接触的过程中,发现一个小细节,这些创始人都有很强的个性化标签。对做人和做事都有一套自己的决策方式。简单的来说,他们都很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碰到自己底线的事情,处理的坚决干脆。
而刚好在那一段时间,我正在焦头烂额的处理公司的一个员工离职,闹到劳动仲裁打官司的事件中。本来这件事情南京分公司的负责人直接处理就可以了,而我因为总喜欢管细节,好心的帮他们去游说了这个员工。结果被录音了对话,还抓住了把柄,导致陷入事件中很被动,南京分公司的负责人和HR也无法很好的介入,我被卷入其中要一直周旋处理。最终在劳动局仲裁罚款了事,双方不欢而散。
在这两个具体事件情景的触动下,我就一直在思考,好像自己对人对事,并没有他们那么清晰的处理方式和坚持的原则啊?是我的性格原因吗还是我哪里出问题了?
我就去问一个朋友,是哪里出了问题。朋友反问,你平时做决策有什么原则遵守吗?你找人的时候有哪些标准?你谈合作的时候,有哪些技巧?
我的回答是:①看具体事情决定。②凭直觉和经验。③靠真诚。
他说:“你说的都对,但也正是这样的答案,才导致你做的不好。
①看具体事情决定,说明你对不同事件的决策,并没有分类和核心的标准,每次都是特殊处理,并没有从里面提炼共性,为以后处理类似事件提供快速判断的模板。
②凭直觉和经验,也说明你缺少总结归纳。
③靠真诚,这就跟谈恋爱靠喜欢一样,有用吗?”
最终总结就是:对过去的所有经历(包括工作和学习上),缺少深度的思考,没有挖掘到共性提炼成模板,或者叫方法论。
02
但是回想一下,自己并不是不会总结啊,当时在建站领域,我就是靠自己的学习和总结能力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的。那问题在哪里呢?
后来经过不断的思考和朋友探讨,自己得出一个暂时的答案:就是在一个小领域做的很成功,代表做事的能力是OK的。你的经验和总结是沉淀在当前所从事的领域。但是如果在往深入思考,把经验提炼成抽象的概念,那么这个经验就由点到线,升华了一层,如果继续提炼到面,那就很厉害了。
举个例子来说,就是如果你的经验是发现了燕子会飞,当你观察了很多燕子之后,你会得出所有燕子都会飞。这是第一层的总结,还是基于燕子这个“点”的。在往深入抽象,你可以提炼出燕子是鸟,是不是所有鸟都会飞,这就是基于“线”的思考。在深入一层,鸟是生物吗,是不是所有生物会飞,这是基于“面的思考”。
所以如果你只是在点上总结,那么是无法把这个经验平移到其他领域的点去应用的,因为点和点不一样。这就是为什么有人语文学的好,物理学不好的原因,那是他在语文这个点的学习上找到了一些经验,但是这个经验不足以应用到物理上,如果他继续提炼在语文学习上的经验到“线”的层面,那么就可以应用在物理上了,如果提炼到“面”的层面,那么应该足以够他学习各个领域的知识了。
这个思考的层次就像公司的职级一样,不同级别的级别的人思考的内容不一样:
普通员工:思考怎么做事;
优秀员工:思考如何把事情做好;
经理:思考如何把事情变成一个项目并做好;
总监:思考如何把人、资源、事有效组合做成一个局;
总裁:思考如何把局做大;
董事长:思考如何布局。
所以如果你掌握了这种深度思考的能力,哪怕你目前是一个普通员工,也会很快成长甚至到自己创业当老板。现在总结,自己当时的思考能力也就处在经理级别,虽然是自己创业当老板,但是因为见识和阅历不够,项目也就卡在一个固定的水平。除非自己能力提升,才有可能把项目做大。
在经历了这次创业惨败之后,我就想再次提高自己的思考深度,也就是让自己更有方法论和原则。我开始关注个人知识管理领域,因为这领域的内容就是对知识进行管理。下一篇文章中,我会详细讲述我在知识管理这个领域的一年多的经验。
【002】2018年个人原创第二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