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到底是大众,还是公众?
俗话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但也经常听到“一群不明真相群众被······”,那到底群众是全知全能的,还是一群乌合之众罢了?现如今又有“大众”和“公众”这两个近义词的加入,于是想尝试去解答这个问题。
革命年代,对于革命者而言,群众就是他们领导革命所依靠的力量。若要分时期来讲,群众前期是发展对象,需要向他们教育革命理论而觉醒;中期则是强力武器,发动他们向反动势力做斗争;后期是小股东,向他们分发成功上市红利。而对于保守者而言,群众就是乱臣领导下的叛乱者,暴民,乌合之众,面对他们只有一个手段就是镇压,用强横的暴力手段将叛乱镇压下去,恢复旧有的统治秩序后而安享太平盛世。
如今革命已离我们而去,暴力硝烟消散后,群众也离开广场而回到家中通过选票来表达自己的意见。此时“群众”一词被“大众”或者“公众”一词所取代,“大众文化”,“大众生活”,“大众点评”与“公众平台”,“公众假期”等,这两个词意义相近,并且使用频繁以至于被混用而傻傻分不清楚。那如何分辨他们呢?
单从政治层面尤其公共意见的形成过程,似乎可以看出一点端倪来。公共意见的形成过程包括意见表达,倾听,讨论,形成这四个主要阶段。
在意见表达阶段,大众大多沉默不语,对于议题很少发表意见,或者认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或者认为“这些事情完全可以由政府来决定”;公众则基于理性以及利益(包括个人与公共)来发表意见,主动而坦然地将利害关系摆出来,希望他人在形成意见前将其纳入考虑范围。
在意见倾听阶段,大众也默不作声,只是私下里对于他人的提议进行了一番评论,但若被点中发言却支支吾吾地不敢公开自己的想法;公众则会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仔细分析其中透露出来的思考逻辑与利害关系,以备后来的讨论之用。
意见讨论阶段中,既然大众不敢公开想法,此时容易被所谓的“意见领袖”所鼓动而随大流地选择同意,也容易在讨论过程中给对方贴标签,从道德层面进行人身攻击;公众会基于彼此表达出来的意见而讨论,尽量实现表达与被倾听的机会平等,去除中心化的意见领袖。
在最后的意见形成阶段,大众相对统一的意见很难形成,因为之前的贴标签大战而容易分成两派,或者即使形成了所谓统一意见,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因为意见与自身利益不统一而暗中作梗;大众经过理性讨论之后,最后通过民主表决而形成决议,即使决议与自身利益相违背也必须贯彻执行。
举个例子来说,小区内讨论是否需要修一条高速公路。若小区居民为大众,有些人漠不关心这个议题,认为只要高速公路离自己家比较远而不受影响就好,而那些离高速公路比较近的家庭则显得相对积极,提议阻止这条高速路的修建。在决议讨论过程中因为直接受影响的家庭数少于间接受影响的家庭数,修建高速公路的决议被通过,而在决议通过之后,那些直接受影响的家庭则会通过各种手段妨碍高速公路的修建,一幕幕闹剧开始上演。
若小区居民为公众,大家都会积极参与其中,分析修建高速公路对于小区的总利弊关系,以及因离公路远近而产生差异的个人利弊关系,基于理性开始讨论如何在小区总利弊关系与个人利弊关系实现平衡,可能是整体否定高速公路的修建计划,也可能是修改高速公路的修建路线,或者是在某一“钉子户”产权范围内绕道而行等等。既然最终决议兼顾了各方利益,那么也就相对容易去实施。
这“大众”和“公众”之间的区别主要是从概念定义来做判断,如果按照韦伯的“理想类型”分析方法,可以将“大众”当作是现实原型,“公众”当作是理想类型,虽然后者很难在现实中完全实现,更多是将其作为完美的镜子来反衬出不足的现实,告诉我们未来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