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对话晋文公

2017-04-02  本文已影响0人  下山小猫孙继勇郑州

 中国传统节日都是有心理功能的,开门见山,寒食节和清明节的心理功能:和固执的妈妈说再见。

 唐朝前,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节。寒食节在冬至后105天,大约在清明前一二日,例如,今年的寒食节是在4月3号,清明节是在4月4号。

 其实真正的节日是寒食节,清明只是一个节气。但后来为什么寒食被大家淡忘了,而留下了清明呢?


那就要追根溯源啦,看看寒食的来历。网搜一下:早年晋文公重耳,在外19年逃亡,被父亲追杀。重耳经常食不果腹,一天,介子推到山沟里,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块,煮成汤给重耳。当重耳吃后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时,重耳大受感动,声称有朝一日做了君王,要好好报答介子推。

晋文公重耳称霸后,封赏了很多人,介子推不肯受赏,曾赋诗一首,“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于中野。”邻居为子推不平,夜里写了封书信挂到城门上。

晋文公看到诗后,后悔自己忘恩负义,赶紧派人给介子推册封,才知道他已隐入山中。晋文公便亲带广众人马前往绵山寻访。谁知那绵山蜿蜒数十里,重峦叠嶂,无法可寻。晋文公求人心切,听小人之言,下令三面烧山。没料到大火烧了三天才熄,介子推终究没有出来。

 后来有人在一棵枯柳树下发现了母子的尸骨,晋文公悲痛万分,在介子推的尸体前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上面的故事,显然是杜撰出来的。

  从心理分析的角度,真实的故事,很可能是这样的。

晋文公这个人,实际上,对政治权力并没有太大的兴趣,甚至有些胆小,懦弱。真实的历史上,他的舅舅,始终作为他逃亡和称霸的幕后推手。重耳小时候他父亲追杀他,这是一个很大的创伤。他始终有一种背叛父亲的,负罪感。重耳的舅舅,对于重耳的心理而言,身兼父亲和母亲的双重角色。能够想象舅舅对他的期望很高,而且控制束缚也很多。

而当重耳有力量去对抗这个舅舅(当时的国相)的时候,他压抑多年的愤怒,一下子爆发出来,就像那场山火一样。这个舅舅老是拿重耳妈妈说事儿,老是拿重耳当年落魄时曾经给他帮助说事。就好像曾经在重耳饥饿的时候把大腿上的肉割下来给他吃一样。那恩情,真的有一种一辈子都还不起的感觉。

他一定是和他的舅舅,起了纠纷,所以在意象里会重耳看到,一个帮助过他的男人在山上,和他的母亲一起,被火给烧死了。而他对这个死去的男人和母亲的感觉是万分的愧疚。而那个死去的介子推,不受王的封赏,这种想法其实是重耳自己的想法,他多么想他的舅舅不要那么居功自傲啊!

舅舅成功的用愧疚感控制了外甥,寒食节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据。寒食,就是一种自我惩罚。这就是寒食节的精髓:一个心理上没有和父母分离的孩子,在父母成功利用愧疚感控制后的一种自我惩罚行为。

   介子推的故事,很可能是晋文公自己编造的,目的是想用道德感来控制他的舅舅,算是以牙还牙了。


 分析了上面这么多,可以看出寒食节这个节日其实是让人很不舒服的。古人设计出这个节日就是要人们在这一天和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原生家庭做一个分离,脱开相互的控制。所以在这一天要扫墓,要到父母的坟上看看,放断线风筝。就是要做一个痛苦的决别呀。好像在说,这么多年来,你们给了我那么多的爱,我非常的感激,同时你们给了我那么多的痛苦,我也很难受,今天让我把对你们的爱恨都表达出来吧!咱们该做个了断吧!

所以寒食节是挺痛苦的一个节日。从更深的潜意识说就是这样。现实中,古代寒食节都是连续几天,只吃冷食。

所以后来到唐朝,寒食节和清明节合为一个节日。到后来大家干脆只过清明节不过寒食节了。然而寒食节所承载的心理能量,一直在那里。

忽然想到,晋文公重耳,他看心里意象的时候,看植物应该是一棵柳树,一颗被母亲死死抱住的,柳树。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