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络中的孤独感
相信我们每个人的手机里都下载有微信、QQ、微博、知乎等社交软件。
托互联网的福,似乎我们每个人的社交网络都越织越密。正如费孝通先生在《差序格局》一书中说的那样,“以我们为中心,投下一颗石子,会泛开一层层的涟漪”。我们的“涟漪”荡起的波纹似乎范围越来越广,这是否代表着我们的人际关系在日渐向好?
实则不然。我们瞻前顾后的维系着保质期比面包还要短暂的一段段虚拟关系时,我们的精力被消耗,但我们却没有真实的获得感。
只有幸福感和亲密感才能消减我们的孤独感,而亲密感和幸福感的来源是私人式交流、创作式交流,并非点赞式交流、广播式交流(指通过浏览朋友圈来了解你的生活)。
我们好像在双方关系中游刃有余,实际上这种关系是一种联系不强的弱关系,而并非能给我们带来收获感的强关系。
这样一来,我们常常感到生活中出现的人,好像大都是过客。费先生的话还有后半句,“涟漪越往外越浅,越往外越淡”。因此实际上除了私人生活中的亲密关系,社交网络中的关系,更多的是外层的“涟漪”。
我们没有实际的获得,但却常常犯了虚拟与现实一混的错误。戈夫曼的“拟剧论”提到,我们展示出来的,带有很多表演的成分,并有一定控制他人认可的目的。相信大家在发朋友圈时,都会对照片精心挑选一番,再po上去。这很正常,每个人都想展示自己好的一面。
但发者无心,看者有意。当我们看到别人精心修饰晒出的内容,我们往往容易同自己的生活进行对比,这就犯了虚拟与现实一混错误。会使我们认为,别人的生活怎么都比我的生活优越。由比较产生一定的自我怀疑,引起内心的不平衡,从而自然的会有一种隔绝感。(当然不排除有看破尘世的大佬)
另一个方面,我们如今越来越注重个人隐私。当我们说什么都能被所有人听见,干什么都能被所有人看到的时候,没错,好像在被窥视。我相信,没有人在感到被窥视后,还愿意展示自己。
最后,我们不是变形金刚,我们的精力有限。我们的生活被工作、学习、家务充斥,原本快节奏生活留给我们社交的时间本就不多,当虚拟社交网络分散了我们本就不多的用于社交的精力时,线下生活我们便不能很好的应付。
或许,我们需要从社交网络中的社会交往中,渐渐抽离一些。不要忘记,我们应用软件的目的是为了给我们提供的帮助,并非被软件驱使。
愿大家都能“朋友一生一起走”。
拍摄于“小谷围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