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简友广场散文

每个人都只做自己最擅长的工作,是最成功的教育

2021-08-14  本文已影响0人  张传英

  对我们每个父母来说,舍弃控制,不执着于控制,无异于舍弃生命的难度。

  自小生活在各种局限中,不知不觉会失去生命原本丰足的自我感,成长需要的自主性被过多干预,“我”不知不觉在丢失,每天在吸收二手知识的同时限制了自我的思考,或各种不被允许,活成“二手人”是必然结果。

  最让人头疼的,是失败的“二手人”。

  这里说的失败的“二手人”,是我们身边该学习却失去了学习兴趣的青少年,该努力工作时却选择“躺平”、对什么都感觉没有意义的青年人,该结婚成家了却对婚姻漠然或各种抱怨及啃老的成年人……

  没有兴趣,找不到人生的意义,对成功与失败都无感,对这些人来说,生命就象曰出曰落不受控制一样,风风雨雨对他们来说只是自然的现象,既然左右不了,那就做个观光客,悲哀的是,这观光客的心态是冷漠的,没有感动,没有爱。

  是哪里来的邪恶的力量,让生命失去了热情?

  是教育,家庭与学校联合教育的失败。

  是从孩子出生那天起,我们的控制式教育,你需要这样而不是那样,你要按我的感觉我的方式而非你自己的,你要吃什么要怎么吃要吃多少,就象有句话是:有一种冷是妈妈觉得你冷,妈妈是决不允许孩子去体验自己的,更想用自己成长的经验让孩子飞起来而不愿让他们去做无谓的无意义的尝试,父母严历无情地剥夺孩子体验生命的同时,又接上我们唯成绩唯分数论的要命的高考教育,竞争意识甚至从一个人未出生已经开始,不让一个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理念无孔不入,让父母莫名紧张甚至慌张,幼儿园的抄写与计算,是孩子们本该活泼玩耍的时间,大人的危机感让教育从生命之初就变畸形,父母爱孩子,孩子却没有体会爱的能力,莫名高压之下必然是生命本身的变形,生命自由与被控制之争,是孩子在用生命抗争,最终让孩子赢了,而所付出的代价,就是学业的失败,及对生命该有的尊严的漠视。

  面对失败,恼怒与无力感可想而知,而生活在这无处不攀比的现实社会中,压力山大的是父母亲。

  我们没有想过,我们为什么那么强硬地去控制,我们自小便习惯了我们的成长方式,我们身处的文化环境不允许我们不顺不孝,老子无过天无过根深蒂固,因为要孝,我们会认同父母,再自然不过地传承了父母对我们的养育方式,从没静下来思考过,“我”是谁?为什么?我怎么就长成了今天的样子?

  不论内心愿不愿意,我们成功活成了父母,拼命得到父母的认可,然后再拼命按我们觉得正确的方式养育我们的孩子,还有一大部分直接把自己的孩子交给了父母。

  好像是一张巨大的网,我们自觉地钻进网中,无力逃脱也不想逃脱,就算逃脱了又怎样?

  面对少年放弃学业,父母费尽心思做了各种尝试,基本已无回天之力,孩子已软硬不吃,不甘放弃但毫无办法。

  父母的期望与梦想,曾经对新生命的欣喜慢慢消磨在亲子间渐行渐远的冲突分离中,这实在是一个悲剧,亲手执导的悲剧,但我们当初编辑这故事的时候确定是温馨美满结局。

  今天,咱们的孩子也许刚好15岁,亦或25岁,甚至35岁,实际这各个年龄段的,我身边都有。

  作为父母,需要的是放手,不论孩子多大,放手的同时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与尊重。孩子会迷茫,会混乱,会找不到努力成长的意义,而我们需要的,是与他们一起,共同面对这份混乱与迷茫,与他们一起面对互相加油,共同学习一起成长。

  舍弃控制才有力量。放手,生命自有开花结果的愿望。

  登山的目标是山顶,但乐趣却在艰难的登山途中,有些人会摔跤,但摔过跤的人也会比一帆风顺的人更有韧劲,更有抗力,更多英勇。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