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得依靠自己,去面对未来的人生
说到“关爱留守儿童”这话题,想必大家并不会陌生,每年社会上有许多“关爱留守儿童”的组织,都在关注着这件事情。
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不得不选择出到外乡去打工赚钱养家,他们的童年几乎都是和爷爷奶奶一起度过的。
或许,每个人的生活环境都有所不同,但是你愿意相信吗?在些地方那些贫苦的孩子,他们根本没有条件去上学,他们家里的经济条件,连一本新华字典也买不起。
或许你可以认为,既然他们家里经济条件不允许,那大可以散养的方式来让他们成长嘛;再说,像我们这些70、80后,哪一个不是这样成长过来的呢?
可是你有没有想过,如今的时代已经不一样了,如今没有大学文凭的孩子,他们根本找不着工作?所以除了需要让他们有一个良好的环境,使他们能健康的成长之外,还需要更加注重他们的心理健康的问题。
![](https://img.haomeiwen.com/i25557133/846870100213e004.jpg)
在《范妮的悲伤森林》一书中,作者鲁内•克里斯琴森在书中就讲述了一个17岁,名字叫范妮的女孩的一段人生经历。
本书作者鲁内•克里斯琴森生于1963年,他是泰勒马克大学学院教授、诗人、作家与翻译家。
曾荣获过伯瑞格文学奖、挪威十月文学奖、奥斯陆文学奖等十余项文学大奖。其中,今天所介绍的这一部《范妮的悲伤森林》小说,就荣获入围伯瑞伯瑞格文学奖。
故事讲述的是范妮的父母在一次不幸的车祸中,爸爸当场身亡,母亲在被人救治的一个星期之后也离世了。
那一年的范妮,只有17岁,还没有成年的她,只能尽其所能的生活着。懂事的她,每天自己一个人上学、修理檐槽、砍柴、除草都不在话下。
有一天早晨,她发现外面有一只狐狸在垃圾桶旁翻找着食物,这让她想起了曾经母亲在厨房里干活的场景。
这时候的她似乎想起了一些什么,她的情绪再也绷不住了,范妮痛苦地喊叫出了:不!
看到这里,让我感受到了范妮内心里的痛苦,人生的变故总是来得那么的突然。
从此失去双亲的她,也就意味着在未来的日子里,她的人生将会面临许许多多未知的风雨。
她的内心是孤独的,在渴望被爱的同时,也害怕被人关注。她总是压抑着自己的情感,不去回忆起父母带给她的那段悲惨的经历。
她认为悲伤是一个人保守的秘密,不能轻易的在外人面前表露出来。可是她每天晚上都很难入睡。
每次在梦里都会梦见许多奇怪的事情发生。在这里让我感受到了,范妮所做的每一个梦,就像她内心里那道无法消除的伤疤,仿佛永远也没办法愈合。
![](https://img.haomeiwen.com/i25557133/922389a1a21419c0.jpg)
范妮每周六都会到教堂里帮忙,做的是扫地、跑腿、给圣坛插上鲜花等工作。虽然她做的只是一些杂活,但是在教堂里这段日子她过得很开心。
牧师对范妮很友好,也很开明,即便发现范妮经常不去教堂,也没有当面去指责过她,因此在范妮心里很喜欢这个牧师。
范妮有一个习惯:在祷告的时候,从来不说阿门,也不画十字手势;她有自己的习惯,结尾时会用手指从额头触摸到嘴,再向下触摸到心脏的位置。
按照范妮的理解,这三个部位代表着思想、语言和生命。这是她自己想象的,这也是她内心的希望。
范妮还有一个习惯:习惯和陌生人交谈,她珍惜每一次这样的机会,因为她知道,很有可能以后再也不会见到某个人了。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范妮的心里是孤独的,她渴望着有人能够关心她、爱护她。或许在她看来,能够得到对方的一个微笑,也能成为她日后在生活里的动力。
后来,她结识了一位刚搬进小镇生活的卡伦,可是她们成为好朋友之后,并没有治愈范妮内心当中的伤痛。
在两人的相处的过程中,范妮总是表现出一副沉溺在自己往过悲伤中的样子,所以她们也很难做到敞开心扉的交谈。
直到牧师自杀身亡之后,才唤醒了她再次面对生死的勇气。从那一刻起,她再也不求助于外界,决定勇敢的直面现实,走出内心的阴霾。
![](https://img.haomeiwen.com/i25557133/e2dee0bd22a119b3.jpg)
看完这本书,让我想到了前段时间看的另外一本书——《孤独之书》。人生来就是孤独的,除了自己,没有任何人可以一直陪伴着我们同行。
人生已过半,我们经历了太多太多的无可奈何。当我们经历过失去至亲至爱之后,谁又敢说,身为成年人的我们,就不是那个独自面对生活坎坷的留守儿童呢?
也许我们都像书中范妮一样,唯有经历过了生死,才会逐步把这个世界看得更透彻,从而使自己更好的面对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