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幼态持续”问题
2021-09-06 本文已影响0人
草长莺落
今天在刷手机时无意发现一个感念—“幼态持续”,进一步了解发现很多人都在讨论“幼态”的审美优势,进而衍生出“生存策略”的优势,却没有关于非幼态或“幼态”劣势的讨论。记录一下目前的一些想法。
其实“非幼态化”,可以看做是生物在应对生存挑战的一些对自身的调整,更快的速度,更有威慑性的形体,而这种调整在生存挑战不大的情况下,会弱化,挑战越小,弱化越明显。
这里我们讨论两种情况——人与家养动物,家养动物的生存条件是人所决定的,所以它们“幼态化”的存在优势比较明显,而人的生存条件比较复杂,在人有了独立生存的能力之后,生存环境不再由其他人控制,或者说其他人无法为其持续提供生存环境(这里还有有一些特殊的情况,不讨论),也就没有了“幼态化”的必要,但随着社会/文明条件的发展,人的生存环境由社会/文明提供,这么看来,文明程度越高,人的存在压力越小(日子过得越好,人看着更年轻),人的“幼态化”程度也会越高,对人的“幼态化”审美也会越明显。
这里还有一个想法:宠物的驯化程度与其自身对人类提供的环境的依赖程度成正比,同时动物自身的“幼态化”程度(非驯化条件下)与其自身的生存压力成反比,猫的驯化程度比狗低,但“幼态化”比狗高,是不是可以说明,目前整体环境下,猫的独立生存能力比狗强,所以可以看到很多流浪猫,几乎看不到流浪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