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素养挖掘自身价值新精英训练营

【精品】四种时间管理方法(二)

2016-04-14  本文已影响86人  新精英俱乐部

“帕金森定律”、“墨菲定律”和“彼德原理”并称为二十世纪西方文化中最

杰出的三大发现。此处对这三大发现进行简要介绍。

3.3.8.5.1  帕金森定律

1958 年,英国历史学家、政治学家诺斯科特•帕金森出版了《帕金森定律》

(Parkinson's Law)一书。帕金森经过多年调查研究,发现一个人做一件事所耗费的时间差别如此之大:他可以在 10 分钟内看完一份报纸,也可以看半天;一个忙人 20 分钟可以寄出一叠明信片,但一个无所事事的老太太为了给远方的外甥女寄张明信片,可以足足花一整天:找明信片一个钟头,寻眼镜一个钟头,查地址半个钟头,写问候的话一个钟头零一刻钟„„特别是在工作中,工作会自

动地膨胀,占满一个人所有可用的时间,如果时间充裕,他就会放慢工作节奏

或是增添其他项目以便用掉所有的时间。

由此得出结论:在行政管理中,行政机构会像金字塔一样不断增多,行政

人员会不断膨胀,每个人都很忙,但组织效率越来越低下。这条定律又被称为

“金字塔上升”现象。帕金森定律深刻地揭示了行政权力扩张引发人浮于事、效

率低下的“官场传染病”他在书中阐述了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第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第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

这第一条路是万万走不得的,因为那样会丧失许多权力;第二条路也不能

走,因为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看来只有第三条路最适宜。于是,

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则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两个助手既无

能,也就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个无能的助手。如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机

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

至上而下,一级比一级庸人多,第三条产生出机构臃肿的庞大管理机构。

由于对于一个组织而言,管理人员或多或少是注定要增长的。那么这个帕金森

定律,注定要起作用。

乔布斯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在重要职位的招聘上,他会安排候选人

直接面见公司的主要负责人——库克、泰瓦尼安、席勒、鲁宾斯坦,还有艾弗

——而不是只见一下部门经理。“然后我们就会一起讨论他们能不能入选。”乔

布斯说。他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笨蛋大爆炸”,免得公司上下充斥着“二流人

才”。

3.3.8.5.2  墨菲 定律

1949 年,美国爱德华兹空军基地的上尉工程师爱德华•墨菲和他的上司斯

塔普少校,在一次火箭减速超重试验中,因仪器失灵发生了事故。墨菲发现,

测量仪表被一个技术人员装反了。由此,他得出的教训是:如果做某项工作有

多种方法,而其中有一种方法将导致事故,那么一定有人会按这种方法去做。

换一种说法:假定你把一片干面包掉在地毯上,这片面包的两面均可能着

地。

但假定你把一片一面涂有一层果酱的面包掉在地毯上,常常是带有果酱的

一面落在地毯上(麻烦)。墨菲定律主要内容是:事情如果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墨菲定理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它揭示的了一种独特的社会及自然现象。它的极端表述是:如果坏事有可能发生,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并造成最大可能的破坏。最简单的表达形式是“有可能出错的事情,就会出错(Anything that can go wrong will go wrong)。

“墨菲定律”(英文:Murphy's theorem)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一、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二、所有的事都会比你预计的时间长;三、会出错的事总会出错;四、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管理学家高德拉特的 TOC 制约理论中通过时间缓冲来应对墨菲效应的发生,减少扰动对系统的影响,从而增加系统的有效产出。

3.3.8.5.3  彼德原理

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

出的一个结论:“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

位”。彼得指出,每一个职工由于在原有职位上工作成绩表现好(胜任),就将

被提升到更高一级职位;其后,如果继续胜任则将进一步被提升,直至到达他

所不能胜任的职位。由此导出的彼得推论是,“每一个职位最终都将被一个不能

胜任其工作的职工所占据。层级组织的工作任务多半是由尚未达到不胜任阶层

的员工完成的。”彼得原理也被称为“向上爬”理论。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无

处不在:一名称职的教授被提升为大学校长后无法胜任;一个优秀的运动员被

提升为主管体育的官员,导致无所作为。

彼得原理导致的结果是排队木偶与体系萧条。把目光从个人移到组织,就

会发现,每一个新兴的层级体系,刚开始都颇有一番作为,但是最后却不免变

成暮气沉沉的官僚机构。当体系趋渐成熟时,彼得原理提到的症状便陆续出现。

官僚污染限制了优秀员工的表现,却保证了无能员工登上更高一级的职位。每

一名无能员工都会对工作带来坏影响,一群无能员工便会使工作呈混乱状态。

过不了多久,整个体系会步入萧条期,我们称这种现象为“体系萧条”。“体系

萧条”下的可怜人类,可以用“排队木偶”一词来形容,他们会经过生存、打

卡、填表、执行无意义的仪式等阶段。今天,“排队木偶”已经形成一股庞大的

社会势力。他们包括普通人、沉默的大众、多数人、一般人或是消费者。

“排队木偶”是功能性的人,他对工作的内涵漠不关心,却对发明更新、更

好的官僚程序极度热衷。他致力于研究行使职务的方法,而非发挥职务的实质

内涵。许多人变成“排队木偶”后,丝毫没有危机意识,他们继续沉溺于排队

的行为模式。教育界、法律界、产业界、政府部门等都在崇尚平庸,个人贡献

不复存在,平庸成为流行时尚,并进而成为典范作风。由平庸人领导的“平庸

社会”都由“排队木偶”全权管理。理想的“排队木偶”被有系统地剥夺了想

象力、创造力、天赋、梦想和个人特色,导致了平庸至上的社会。在平庸至上

的社会中,一切崇尚大众化、通俗化,这个风气使整个社会口味低落,产品品

质也不再精良。在平庸至上的社会中,行政组织内的各个部门,都有自我膨胀、敷衍了事的趋势,组织内的法则、规定和条例不但钳制了个人行动,也严重侵犯了个人生活。

迈克尔·戴尔在斯坦福的演讲中说:“彼得原理还有另一种形式,那就是岗

位的成长比个人成长得快”。

作者:行知E人

关注微信公共号:新精英俱乐部【neweliteclubs】即可获取更多内容哦。

关注有惊喜哦!!!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