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自留地简友广场远山专题推文存文库

溺水珍珠

2025-08-01  本文已影响0人  六月书

原创文责自负


花珍珠,又名花袭人,是贾宝玉的四大美婢之一。

百余年来,袭人如同迷津渡口边的一位溺水者,在《红楼梦》如海潮般褒贬不一的评论杂谈中浮沉。

比如虚伪。比如攀枝头。

关于袭人,私以为原著里最初的一个评价奠定了袭人本色。“这袭人亦有些痴处;伏侍贾母时,心中眼中只有一个贾母;如今与了宝玉,心中眼中又只有个宝玉。”

“袭人心地纯良,克尽职任”,袭人原是贾母的丫鬟,贾母品着袭人办事肯上心,遂与了宝玉。这是袭人的初代成长史,可袭人与了谁眼里只有谁,在贾母将袭人“遂与了宝玉”时,贾母是并不清楚袭人更深层的品行态度变化,毕竟成长环境也会改变一个人。袭人的初心就是其“痴处”。体现并伴随袭人她这份“痴处”之心的人先后有贾母、史湘云、贾宝玉以及后来的蒋玉菡。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袭人痴处的习性是怎么养成的呢?“遂与了谁,眼里只有谁”。如果说共情,觉得曾经读过的一本书《白轮船》可以借喻一二,溺水的孩子变成了一条鱼。袭人就好像是一个溺水者,拼命地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似的,袭人苦难的童年阴影时刻笼罩着她,她是一个家里都活不下去了,被父母卖掉为奴婢的孩子呀!抓住“稻草”,活下去。

袭人是贾府买来的奴婢,入贾府时大约也只有七八岁,同贾府家生奴婢来说,袭人在贾府的根基极浅甚至可以说没有根基,袭人谈不上“攀高枝”,袭人因其“痴处”获得赏识,唯有拼命地扎下根去,甚至可以说是釜底抽薪地扎下根去。

第十九回,贾宝玉去了袭人家,发现袭人哭过的问 “好好的哭什么?原著罕见地直接给出了答案!“原来,袭人在家听见她母兄要赎她回去,她就说至死也不回去的。又说:“当日原是你们没饭吃,就剩我还值几两银子,若不叫你们卖,没有个看着老子娘饿死的理。如今幸而卖到这个地方,吃穿和主子一样,也不朝打暮骂。况且如今爹虽没了,你们却又整理得家成业就,复了元气。若果然还艰难,把我赎出来再多掏澄几个钱也还罢了,其实又不难了。这会子又赎我作什么?权当我死了,再不必起赎我的念头!”因此哭闹了一阵。

“攀高枝”这种行为通常也不过是来反映一种动机和策略选择,虽然是一种功利性外在表现,但是也并非一种必然涉及到道德品质。而虚伪则完全是道德品质层面的读者的个人主观判断。不太符合春秋微言大义以及原著的本意。

之所以出现这种褒贬,可能在于“攀高枝”的行为是否容易能被大众接受吧?如果是那种勤学苦练,设置一个目标的孜孜以求,那就是美名;又或者通过自己的聪明才干,以不损害他人合法利益获得高层组织的赏识,攀上高枝的逆袭也是被人接受的励志故事吧?

袭人,最初获得贾母赏识,脱颖而出,我想没有人不接受袭人吧?

回头再看袭人“痴处”的后半句!“只因宝玉性情乖僻,每每规谏,宝玉不听,心中着实忧郁。”

不听,忧郁。成了欲扎根贾府的袭人心中的一根刺。袭人也曾经为此努力过,只是她的种种努力并没有被人接受。

袭人的“痴处”习性,也注定了袭人只能与人同甘不能与人共苦的相濡以沫,溺水般抓住救命稻草而上岸的花珍珠,后来,心中眼中又只有个蒋玉涵了吧!

花珍珠----袭人,其实一直都是时代风沙下的溺水者。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