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的阐述
一位西方学者,用脑科学的最新研究结果,给庄子的“无为”,提出了一个解释。
这句话听着有点不靠谱,但我仔细研读了他这个理论,我现在觉得这是我所听说过的关于“无为”的解释中,最靠谱的一个。
我要说的这本书是 Trying not to Try:The Art and Science of Spontaneity (无为:自发性的艺术和科学)
作者 Edward Slingerland 是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一位著名汉学家,他还有个中文名叫森舸澜。
什么是无为?按照森舸澜的观点,你看看NBA球星打球打出状态来了那种怎么投怎么有、如入无人之境的表现,你看看爵士乐手轻松自在的即兴表演,他们跟庄子说的“庖丁解牛”不就是一样的吗?这就是无为。
无为首先是一个个人状态。森舸澜说,无为就是“not trying”,不刻意追求,不用意识控制,好像特别放松的去做一件事,结果做得非常自然。
注意,有些人误以为“无为”就是什么都不做,所以得出结论说老庄的思想特别消极,那就错了。森舸澜理解的无为不是不做事,而是做得特别自然,让人感觉他毫不费力。
做事达到无为的水平,反而需要艰苦的练习!森舸澜甚至说儒家培养人的最高目标也是无为 —— 古代中国人从小要背诵许多经典、学习礼仪,得知道鞠躬时腰要弯到什么角度,进入房间怎么迈步,而且要坐得笔直 —— 这些基础训练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你达到文质彬彬的状态。一方面你肯定是受过训练有教养才会这么做,另一方面你又做得特别真诚自然。
这种“自然”,是庖丁解牛式的自然,它和一个没有受过训练的人傻乎乎地往哪一站的“自然”完全是两码事。用一句我们以前说过的话就是 natural doesn’t come naturally。这样的自然,就是无为。
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时候也能进入无为的状态。比如你有能力有自信会跟人相处,去参加一个工作面试,聊得特别融洽,说话特别真诚,双方都很自然,那可能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你都注意不到自己是怎么表现的,结果就是最好的表现。这个状态,就比那些一进房间都不知道该先迈哪条腿,生怕自己握手的姿势不对,每说一句话都字斟句酌想半天的人,不知高到哪里去了。
注意,“无为”跟“熟练”还不一样。我有时候看一些小孩弹钢琴,弹的非常熟练,但我总觉得他只是把这个曲子给弹“对”,而没有做到弹“好”。我们看爵士乐表演,乐手无疑是非常熟练的,但是他们熟练之外还有一种灵气,能带一些即兴的东西,就好像有灵魂,或者用中国话就是有“神”,这才是真正的高明之处。
不生硬不刻意,还要有灵气,这才是无为。
森舸澜高明之处,还在于他从现代脑科学中给无为找到了一个理论解释。
很多人都知道,人的思维大致可以分为两个系统 —— 一个快速的、自动的、不需要主观努力就能运行的“系统1”,森舸澜称之为“ 热认知”;和一个慢速的、刻意的、需要费力的“系统2”,森舸澜称之为“ 冷认知”。热认知系统大体是无意识的,比如我们日常的动作,走路、开车,并不需要先想好动作要领就能自动完成。冷认知系统需要随时做判断,费时费力,但它的好处是面对新的信息能够随时调整,给不同任务设定新的优先级。
在解释“无为”之前,我们先来把“自动”和“刻意”做一个对比。为此,我们先来做个小实验。首先,请你按顺序读出下面这五个词:
作为一个以中文为母语的人,你肯定读得非常流利。这就叫“ 熟练 ”。
现在请你读出下面这五个词,但是注意,你要读的是每个词“ 自身的颜色”,而不是这个词的读音是什么颜色:
如果你以前没玩过这个游戏,我猜你读前三个词的时候还是比较顺畅的,因为它们的颜色跟读音一致;但是读到第四、第五个词,你可能就会稍微停滞一下,因为它们的颜色跟读音相反。这就叫“ 刻意 ”。
这个实验在心理学上非常有名,已经有了七八十年的历史,叫做“ 斯特鲁普任务(Stroop Test)”。刚才你那个小停滞,叫做“ 认知控制 ”。也就是说,靠热认知自动运行已经无法完成任务,冷认知出手控制了一下你的动作。
人脑中有两个区域负责认知控制。第一个区域叫“前扣带皮层(ACC)”,功能相当于一个烟雾报警器,一直开着监控局面。ACC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就会给第二个区域,叫做“侧前叶皮层(Lateral PFC)”报警。而这个lateral PFC的作用相当于是救火队,它更重要的功能是大脑中的决策系统,它会给大脑中各个部分下命令处理这个情况。
所以,当你看到第一个绿色的“红色”时,ACC 向 lateral PFC报警,lateral PFC 对照游戏规则,就会命令视觉系统忽略这个词的“意思”,而关注这个词的“颜色”,并且命令你的文字处理系统闭嘴,不要按照字面意思去发音。
一个不熟练的人做斯特普鲁任务,需要不断地启动这两个认知控制系统。等你熟练了,能够自动只看颜色忽略字面意义,那么整个任务就被交给热认知在潜意识状态下完成,而把冷认知省下来做别的事。
“刻意”,就是 ACC 和 lateral PFC 同时打开。任务主要由慢速的冷认知系统完成,整个动作是有意识的。
“熟练”,就是 ACC 和 lateral PFC 同时关闭。任务主要由快速的热认知系统完成,整个动作是无意识的。
那什么叫“无为”呢?
森舸澜介绍了一个特别厉害的实验:科学家在爵士乐钢琴家演奏的时候,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扫描他的大脑。这个钢琴家表演的是他非常熟悉的曲子,并且加入即兴发挥,也就是进入了“无为”的状态。
—— 扫描发现,这时候他脑子中的“救火队”,也就是 lateral PFC 关闭,但是他的“报警器”,也就是 ACC,反而增强了!
钢琴家没有刻意控制自己的身体,也不在意手指怎么运动,但与此同时,他对周围环境有非常机警的感知。
“无为”,是意识和潜意识,冷认知和热认知的完美合作。意识放开了身体,让身体自发地、非常自然地去做一件事,而与此同时,意识又保持了高度的敏锐。
我举个足球的例子,你就更明白了。以前江苏舜天队的主教练德拉甘,对中国球员有个批评。他说中国球员基本功都还行,下底传中的动作做得有板有眼,但是意识不行 —— 球员经常跑到那个位置就来一脚标准的传中,可是你根本不顾现在禁区里是什么情况啊!
这就是光有熟练而没有达到无为。大牌球星的传球动作,也是那么熟练那么自然,可是人家 ACC 系统开着,能随时根据场上不同情况,调整传球路线。但是他这个调整又特别自然,还不能是一停二看三传那种刻意动作!
无为和熟练,无为和刻意之间,就差那么一点点。这一点点,值得一个高手用一生去追求。
森舸澜在全书开头引用了两个NBA球星的话来描述进入无为的状态打球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 他们管这个叫“being in the zone” —— 值得直接翻译在这里:
帕特·加里蒂:感觉球特别轻,投篮毫不费力。你甚至根本不用瞄准。你放开了一投,你就知道它肯定进……就好像一场美梦,真是不想醒过来。
乔·杜马斯:就好像一个灵魂离体体验,你自己能看见自己一样。你几乎感觉不到对方的防守球员,如入无人之境,那哥们太慢!你甚至听不到场上的噪声……第二天训练的时候你就想,天啊,我为什么不能每天晚上都那么打?
在这个中国足球跌入历史最低谷,国字号青年球员连“熟练”都没做到的时刻,我们奢谈“无为”,简直有点讽刺。不过在我看来更有讽刺意味的是,也许现在全世界最懂“无为”的人,是个加拿大人。
其实《庄子》中讲庖丁解牛的深意还不是研究NBA球员或者中超球员怎么打球,其最后一句话是 ——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