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双赢协议” 让孩子自己承担责任——《高效能家庭的7个习惯》
今天是阅读《高效能家庭的7个习惯》读书笔记的第11天,继续第四章<习惯4:“双赢”的想法 从“我”到“我们”>的阅读。作者在文中举了不少教育小孩的例子,觉得很有借鉴意义,以后教育自己的孩子也可以学习一下。
-可以让孩子在小事上赢一把。孩子小的时候,百分之九十都是小事。如果孩子想在屋里放个秋千、出去玩、把自己弄脏、把玩具堡垒扔在家里一周,一该般都让他们去做。那是他们的胜利,也会加固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一般来说,只要在事情确实重要时保持原则立场即可。这跟前阵子看到文章中评论的佩奇妈妈挺像的。佩奇妈妈从不发火、总是对孩子和颜悦色、有求必应,同时又能坚持自己的原则。佩奇想去玩泥坑,佩奇妈妈只是要求他穿上雨靴即可,甚至还跟他一起去跳泥坑。多么可爱的一家啊!如果换了其他妈妈,看到那脏兮兮的衣服,心里想的多半是这得多难洗啊,可能就不让孩子去跳了,孩子也就因此会少了许多小乐趣了。
-可以跟孩子在重大事情上互动。这样他们会知道你心中有他们的位置,而不是只看重你自己的兴趣。你能接受他们的影响。你要尽可能的跟他们一起解决问题,一起找到解决的方法。他们克呢会有比你更好的意见,也有可能通过互动来团结协作,能找出一种比父母或孩子一方的方法更好的选择。
-找到办法来抵消竞争带来的紧张。即使在像体育领域“赢-输”的情况下,也是可以找到双赢的精神,并突出双赢的前因后果。在我们自己的家庭中,如果我们能得到“团体”分,我们就能得到更多的快乐。
创造双赢的办法有很多,建立“双赢协议”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能提前建立清晰的预期。作者举了一个双赢协议的例子很有意思,让一位母亲从孩子的重任中得到解脱,并让他们学会负责任:
当孩子们小的时候,总是我来给他们洗衣服、叠衣服、放好衣服。等他们大一些,我教他们如何洗衣服和收拾。等到他们十几岁的时候,我们觉得到了给他们方向,让他们真正值得如何对自己的衣物负责的时候了。于是,开学前的一次家庭时间,我们讨论了这个话题。我们一起找出了一个队他们对我们都有好处的解决方案,建立了一个双赢的衣物协议。
我们同意每周给他们一些“衣服津贴”,让他们可以买衣服和补衣服。作为回报,他们每周得洗、叠,并收拾好衣服,让放衣服的抽屉和柜子整洁有序,而且不得随便乱扔衣服。我们还设立了一个“废物箱”来放他们乱扔的东西,每放一件东西都会从他们的衣服津贴中扣除25美分。我们还同意每周有一次清算会,他们提交一份清单,列出他们因为做家务活而 应得的津贴,也有供他们查询是否洗衣工作的记录。
开始的时候情况非常好。我们教孩子们使用洗衣机,他们也很高兴有零花钱买衣服,最初几周他们的衣服洗得干干净净、叠得整整齐齐。但是当他们学校活动越来越多时,他们就开始有一搭没一搭地对待衣服的事情。直到他们不管衣服的时间比管衣服的时间多。
很容易为了这些事去督促他们,有时候我就是这样做的。他们总是会道歉,说打算做得好一点。一段时间后,我意识到是我给了他们这个责任,然后却又收回。只要我去提醒他们,那就成了我的责任,而不是他们的。
于是我闭上嘴,让协议自己生效。每周我都高高兴兴地坐下来,看他们的记录。我把他们挣得的钱给他们。如果他们洗了衣服,我就给他们钱。如果没有,我就不给。几周以后他们开始面对自己的行为后果。没多久,他们的衣服穿完了,鞋子也小了。他们开始嚷嚷:“我真的需要新衣服了。”
“好啊!”我说,“你们有自己的衣服津贴。你们想我什么时候带你们去买东西?”
现实突然摆在眼前。他们意识到自己分配时间的办法可能不是最好的。但是他们不能抱怨,因为他们在第一时间自己签订了协议。不久以前他们还对自己洗衣抱有很大的兴趣。协议的自护部分是它帮助我冷静下来并让孩子们学的了东西。他们做出了选择,就要承担由此带来的后果。我付出了爱心和指出,但我并没有干预他们。
不得不佩服这位妈妈养育小孩的高明,既教会了小孩一些重要的原则,又减轻了自己的负担。有协议的存在,人与人的关系就不会变成力量的较量。如果由你来监督别人的行事方式,那你永远也别指望别人能承担起责任。以后教育小孩得牢记这一点,再多的唠叨也没有用,得让她自己来监督自己的行为,才能真正让她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今天的阅读就暂时到时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