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还是死亡 这是个好问题 (一稿)
活着还是死亡这是个好问题
——评电影《时时刻刻》
《时时刻刻》是史蒂芬·戴德利在2002年执导的电影,由戴维·黑尔、迈克尔·坎宁安担任编剧,妮可·基德曼、朱丽安·摩尔、梅丽尔·斯特里普主演,影片讲述了三个不同时代的女人和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的小说《达洛维夫人》千丝万缕的联系。该片于2002年12月18日在美国上映,获得了当年度的奥斯卡金像奖。
该片的原作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迈克尔•坎宁安一九九八年的作品《时时刻刻》。该书一出来立即获得巨大成功,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同时获得普利策奖和笔会福克纳奖,并被改编成同名电影,妮可•基德曼凭借该部影片摘得第七十五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
这样一部电影,不愧是获得大奖的作品。不仅场景优美,每一帧都是一副风景画画面优美的风情片;配乐也特别好,让全片充斥着一种让人内心紧张压抑的感觉,同时,音乐在层层递进,推动着剧情的发展。构思更是巧妙,将三个女人的一生浓缩在各自的一天里面,再将三个不同时代的女人放入到同一时间维度里,通过一部《达洛维夫人》这个线索进行平行叙述。弗吉尼亚•伍尔夫,受严重的精神疾病影响,正在构思她的新作《达洛维夫人》,却处处感受到被摆布的窒息,最终走向生命的终结;克拉丽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纽约的出版编辑,被自己深爱的诗人恋人理查德称为“达洛维夫人”,她为曾经的恋人理查德筹办一场晚会,当晚却目睹了理查德跳楼自杀;布朗太太,二战后住在加州的家庭主妇,《达洛维夫人》的读者,渴望摆脱家庭主妇的生活,追求自己作为一个独立人的价值。
妮可·基德曼、朱丽安·摩尔、梅丽尔·斯特里普这三位主演,作为以上三位女人的扮演着,精准诠释了复杂的多变的人物内心,演绎了人物的情绪想法,真的是演技精湛。看完电影半个月,我都还被主角之一的伍尔夫的焦虑情绪所影响,她那个时时刻刻被折磨的眼神,急匆匆倾斜上半身往前走的姿势;劳拉坐在马桶压抑无声的流泪,和克拉丽莎崩溃之际还要忍住抽泣,让我真的始终难忘。对比之下,这部影片当中的大部分男性更像是布景需要,非常的没有存在感。除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理查德,理查德德一滴泪引发了我德深夜嚎啕,令我心痛不已。所以我想这部电影是一部向女性主义大师伍尔夫致敬的作品,但是他们关注的不仅是女性主义,而是生而为人究竟为了什么活着?这个每个人都会审视和追问的跨越时空的主题。
伍尔夫:不自由毋宁死,死亡是一种逃离。
1923年的里士满,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喝了一杯咖啡,就开始写她的那部《达洛维夫人》,却被女佣无情的打断了思路。女佣会责怪夫人,你一直在写作品,我都没有指示。作为被打断的抱复,弗吉尼亚直接让女佣去伦敦买姜糖。但是实际上,这个管理佣人也让弗吉尼亚倍感压力,连散步都要丈夫的允许。
弗吉尼亚期盼着姐姐的来访,但是姐姐来了却不能回应她的依恋,尽管想要跟姐姐连接,可是姐姐却无暇顾及到弗吉尼亚的那些深邃的思想。宁愿参加无聊的聚会也不肯多陪陪她,只是听从医生的建议,将她留在安静的小镇上。理智上接受,情感上感觉再次被抛弃。丈夫的爱和保护,对于她来说是牢笼,必须顺从丈夫的安排。而弗吉尼亚想要的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想吃饭就吃饭,想去伦敦就去伦敦,而不要像个待在坟墓里面的安静的人。
影片中,弗吉尼亚在跟姐姐的谈话中,却走神想着达洛维夫人的死亡。就在伍尔夫和外甥女在后院为死去的小鸟举行葬礼后,她躺在黄玫瑰的圆圈外面,一直想自己睡在那个小鸟的位置,这时的死亡是一种对不自由的逃离和挣脱。而她也领悟到,也许死亡也是一种对比,让活着的人珍惜生命。
劳拉布朗:无意义毋宁死,死亡是一种反抗。
1951年的洛杉矶,战后的中产家庭,劳拉布朗有一个爱她的丈夫,一个乖巧的儿子,而她肚子里面还有个4个月即将诞生的宝宝。面对丈夫,她还有笑颜,然后当丈夫走出家门,她的脸上立马无比的沉重,可怜的小理奇大气都不敢出一个。这天恰好是先生的生日,她有义务为丈夫准备一个有仪式感的生日。可是做个蛋糕对于她来说那么困难,作为一个向男人战利品一样的摆在家里的花瓶,劳拉压抑得要死,就在崩溃爆炸的边缘。当她读着《达洛维夫人》关于死亡的章节后,她下定了决心去汽车旅馆赴死。于是她开车,将孩子托给邻居,眼含着泪扬长奔向汽车旅馆。
劳拉布朗准备开车去了结自己的那段,我看到了小男孩理奇的崩溃。孩子有预感,一直在喊no。这次死亡是一次预演,却比真的自杀更让人惊心动魄。这种精心动魄,不是通过妈妈来体现的,而是通过小男孩理查德的预感来体现的,通过小男孩一声声撕心烈肺的妈咪,和搭建积木玩具又摧毁的那个动作,完全同步了妈妈的决心。
劳拉躺在汽车旅馆的床上在想象着自己的死亡,可是最终不能剥夺肚子里宝宝出生的权利。最终她又去接了小男孩,下定决心等生好孩子,就离开家。选择的是杀掉了作为贤妻良母的自己,远走他乡去追寻自己活着的感觉。
克拉丽莎:无真爱毋宁死,死亡是不可接受。
2001年的纽约,做着编辑工作的克拉丽莎起床去买花,看望她的恋人理查德,一个深度抑郁并且艾滋病的患者,却获得了文学奖的人。克丽莎试图让理查德,能够出席典礼,然后邀请亲朋好友搞一个庆祝趴体。可是她的满心的心思被理查德拒绝了,带着一身的失望和郁闷,回到了家里。克拉丽莎因为跟达洛维夫人的名字相同,所以在某一个清晨,她成为了理查德口中的达洛维夫人,从那一刻她就被卡住了,困在一个爱的牢笼里面。
尽管被理查德拒绝了,但是克拉丽莎还是忙碌地准备趴体,迎来了她的不速之客,路易斯。路易斯是理查德的同性恋人,他们曾经一起陪伴理查德度过了很长时间的岁月,她的到来也掀翻了她克丽莎的各种思绪,濒临崩溃的克丽莎,时不时落泪。曾经的那些过往,那些青春的美好的记忆,让克丽莎不敢回看。她突然涌起了很多糟糕的感受,说自己是个糟糕的女主人。这么多年,她一直在努力照顾理查德。压抑的是自己,呜咽的是自己,看到丈夫的旧情人回来,她内心充满了嫉妒,因为她看到了如果没有无形的绳索束缚,那个达洛维夫人的无限自由的可能。然而她却困在这个房子里,看着光鲜的路易斯,对比自己,克丽莎内心无比自惭形秽。克拉丽莎自白说:所有我想做的就是开个趴体,可是当我跟理查德说开趴体的时候,他看我的眼神,让我觉得我完全无关紧要。随后说出了那个代表了很多女人的心声的话:当我跟他在一起的时候我是感觉真正的活着。当我不跟他在一起的时候,别的一切都很荒谬。这是一个失去了爱人就失去了活着意义的女人啊,她总是试图让理查德好起来,而理查德在配合她努力的活着。
对于克拉丽莎来说,照顾理查德让自己有活着的感觉,为了这个而痛苦压抑、即便待在黑洞里,她仍然愿意。哪怕,理查德觉得她无关紧要。
理查德:为爱人而苟活,死亡是彰显生的宝贵。
尽管理查德一开始出现,是作为克拉丽莎曾经的恋人,一名作家和艾滋病患者,活在漆黑的屋子里面。但是当他在等待克拉丽莎来接他的过程中,我才发现他就是当年的小里奇,而他一直停留在那个撕心裂肺拍打门窗喊妈妈的场景,各种警铃的声音充斥着他的脑袋。理查德看着妈妈的照片,干皱的脸上留下了泪水。这一刻,我的泪再也止不住,甚至想起这一幕我都会流泪。可怜的理查德,被妈妈抛弃的孩子,他的心永远地留在了那个撕心裂肺喊妈妈的时间。此后余生,孩子的世界一片废墟,做得一切都是徒劳,因为孩子崩了破碎的灵魂走在这世间再无快乐而言,有的只是痛苦和煎熬,因为最在乎的人已经离开了他,在绝望的黑洞中,再也没有了光。直到克拉丽莎出现,他们相爱了,像一道光,照进了理查德。可是克拉丽莎却拯救不了他,只能随他一起在黑洞中挣扎。
理查德小心翼翼照顾着克丽莎的情绪,甚至会问一句,如果我死了你会生气吗?其实,理查德应该很早就想去死了,去摆脱这些该死的感受病弱的身体,和孤独的生活。但是,他知道克拉丽莎需要他,所以每日在黑洞里面坚持,所以那种时时刻刻何尝不是一种爱的坚持。
当他获奖的那天,突然发觉,其实自己无法给克拉丽莎快乐,她的青春也即将耗光,未来怎么办呢?克拉丽莎没有表达的,那种不能面对孤寂的心情,被理查德看穿。就像当年,理查德看穿了他妈妈赴死的决心。
当年劳拉布朗准备开车去了结自己的那段,还是小男孩的理查德有预感,一直在喊no,不让妈妈离开因为他知道有大事发生。他无力拉回母亲,只是感觉自己被母亲抛弃了。如此的爱着母亲、紧张母亲,却被妈妈抛弃了。等到后来劳拉放弃自杀去接理查德,之前那个一直眼睛一眨不眨盯着妈妈的孩子,却再也不看妈妈了。因为她知道妈妈的心已经走了,他的眼神眼神从此空洞,心仿佛也死了,头脑当中都是那些痛苦的妈妈离去的场景和刺耳的警铃声。理查德一方面不想让克拉丽莎面对被自己抛下的痛苦,但是同时,他也想让克拉丽莎自由。最终,理查德还是决定主动离开,放克拉丽莎自由。所以,他告诉克拉丽莎,他爱他,当年的老房子里面发生的一切,都是幸福。他们两个是最幸福的人。然后纵深一跃,结束了自己生命,斩断了克拉丽莎的依赖。
活着不易,死亡又算得了什么呢?
我不禁想,到底什么是懦弱,什么是勇敢呢?表面上看,理查德的纵深一跃好像是对世俗生活和病痛的逃离,但是他有文学,他要记录那些感受并且有很多的读者,继续活着也是可以的。可是他却选择亲手终结自己,其实是一种勇敢。这个和弗吉尼亚最终选择跳河自尽,有着一样的理由,不想爱的人再因为自己受苦。
劳拉最终逃离了家庭,看上去是个懦弱。可是,她为此付出了终身的代价,那些痛苦比死去一了百了更加痛百倍,全家人全部去世只剩下自己,那种愧疚感和自责一直啃食着自己的心。可是她没有选择,仅仅因为她想做自己,首先想成为一个人,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客厅里面的花瓶,一个生育机器。
纵观整部影片没有什么诸如战争的宏大视角,也没有外在的剧情冲突,而就是在一天当中的激烈内心世界的冲突中,呈现了一出让人惊心动魄唏嘘不已的大戏。所有的开启,是从达洛维夫人的一句话开始:她要自己买束花。这束花代表着他们追寻的生机,也是活着的意义。三个女人在压抑的氛围中醒来,他们生活富足,环境优渥,有人爱他可是却看不到她们发自真心的笑容。一切那么令人窒息,无声的压抑。每个女人都有个同性爱人,出现了三次同性间暧昧的亲吻,在三个女人的灵魂深处都存在一个摒弃了男人的神秘花园;在不速之客来的时候,都会带出来一种濒于崩溃的终极情感;这个三个人都在急迫地寻觅灵魂的出口,最终的结尾是弗吉尼亚在清澈的河水中沉下身体,劳拉来参加理查德的葬礼悔无可悔,克拉丽莎终于明白了理查德离开她的意义。
三个人的故事交织到了一起,不仅让人看到了女性在每个时空不同的精神需求和对现实世界的抗争,更有永恒的共同的对自我价值的探索。女人除了成为妻子好妈妈之外的,首先要成为她自己。这个需求没有满足,一个人就会一直活在压抑当中,精神问题只会越来越严重。从更加广阔的系统视角看,理查德的存在,正是在告诉这个世界,如果这个需求没有满足的后果,不仅是女人本身精神生病,而且女人的家庭孩子周围人也一样都被吞噬了。
在当今社会,这部电影仍然有很多的现实意义。在这样一个物化女性、异化内卷的时代,去坚持内心做自己成为自己,是一件多么难的事情啊。社会对一个女性的压迫,从来不会讲给你听,就是从身边的一点点渗透的。在伍尔夫的时代,压迫是保姆佣人的评判的眼神,真是个不守妇道的女人啊,这个都不会怎么做女主人的?是丈夫亲人不经意的一瞥,连个散步都变成了奢望。每一个细碎的琐事都可能是压倒骆驼的那根稻草。束缚是什么都要听丈夫的,因为丈夫和姐姐爱他,却不能给他想要的自由。
在劳拉的时代,成为她自己,是一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困难重重的事情,劳拉为此被儿子在书中写成了怪兽,被世人唾骂,遭遇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打击,那些心痛愧疚都没有打倒这个曾经做个蛋糕都崩溃的夫人,也让我们看到了这个成为她自己的那个强大生命力。
在当今,一个30岁还单身的女性会承受了父母亲戚的各种评判和催婚;在职场努力的女性,面临的依然是照顾孩子和事业发展的平衡难题;甚至,做得好了被恶意的推论是出卖肉体;做得不好,会被说一孕傻三年,脑子不灵光等等。依然还有很多女孩子,选择把自己的生命挂在男性身上,喜怒哀乐都由男人来决定,还自诩幸福;也有更多的女性,在关系中遭遇了背叛、欺骗,伤得体无完肤,转而余生再也不相信爱情奋斗赚钱。
社会怎么去尊重女性的价值,女性怎么实现自我,获得精神上的独立,怎么活出绽放的生命,这是个恒久的课题。而解决这个课题的密钥,就在我们度过的这些时时刻刻里面去找寻。就像伍尔夫留给伦纳德的遗书中写的那样:直面生命,要一直直面人生,去了解它,去热爱它的灿烂,然后把它放下。
死亡和生存的意义,就是过去和正在经历的那些时时刻刻里面的最深的内容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