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定了目标总是完不成?
离 2018 年结束还剩下 59 天,很快就又要到了写年度总结,新年计划的时候,想一想年初的目标实现了多少呢,本月目标完成了么,剩下的两个月是不是能冲刺一下呢。
有一天醒来,你突然很厌恶自己浑浑噩噩的状态,你决定要改变一下。想要每天学英语、画画、减肥、健身,读书,写作,你买了好多书,加入了各种各样的学习社群,写下了一个雄心壮志的学习计划。三天后,激情退去,生活回到原样。
可是到底为什么会定了目标总是完不成?
今天读的书叫《最小阻力之路》,作者 罗伯特-弗里茨 觉得我们的思考方式给我们的改变带来了阻力!
要解决身材问题,我需要少吃,多动。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是作者认为这种思路几乎肯定会失败。当你向着减肥的目标努力的时候,拼命运动、饿肚子,这时现实的皮筋就越拉越长,结果某一天就被拉回去了。
所以我们要从“解决问题”的思维,转向“创造模式”。就是通过分析愿景和现状之间的差异来开启行动。
比如说现实是每周才能勉强挤出一篇1000字的文章,却想要一个月写一本书,这肯定是办不到的。所以我们要对愿景和现状都进行认真的分析,才能产生真正的行动,进入真正的创造模式。
我们可以通过下面四步直面现状:
第一步,描述现有的处境,如实地报告给自己,避免任何的分析与评论。
第二步,描述想去的地方,把想要创造的成果说出来,说出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比如我想成为一个作家,只需要大声说出来。
第三步,再次正式地选择自己想要的成果。比如我选择成为一个作家,在心里不断反复地确认,我已经做出了这个选择。
第四步,我们已经观察到自己身处何方和想要去哪里,就应该专注了,不再被那些不喜欢的情境卡住。
当我们真正行动起来后,可以进入真正的创造模式,这个模式有三个阶段。萌芽期、同化期和完成期。
一,萌芽期。
这个阶段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作出重点选择,然后将所有资源都集中在这个选择上。谨记:只有一个最重要的选择,才能让你真正开始接下来的创造。
现在问问自己的内心,你想要拥有的是什么?当你做出选择以后,你会不断为了保持这个重大选择做出一系列比较小的选择。比如,我是看电视还是写点东西?
二,同化期。
度过了初始阶段的迷茫不确定,这个阶段,我们会大量吸收知识、发现机会,广泛地学习,大量地同化知识,感觉自己无所不能。当你写作时,你笔下流淌出越来越多的惊喜。这时我们在经历飞速的成长。
三,完成期。
这个阶段,不要完美主义。
这时我们应该已经写出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可能会觉得自己写的简直是垃圾,但又舍不得放弃。这时就要坦然接受,只需要完成就可以了,不用管质量好坏。如果还想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那就定一个新的目标,再来一个新的循环,在下一个循环里追求新的进步。
书中的道理可以说是很简单,1.选择最重要事,2.大量学习同化知识,3.先完成再完美。但实践起来却没那么容易。
最大的阻力可能就来源于我们有时定的目标太不实际了,就会产生挫败感,试着每次只从一个小目标开始,不要急躁,慢就是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