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相关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书后感

关于写作的思考

2015-06-28  本文已影响13779人  珊瑚赫

最近在看斯蒂芬.金的《写作这回事》,有点想法在这里先记录一下。还没整理笔记全凭印象写,会比较乱过后再改。

斯蒂芬.金是个小说家,因此这本书也可以说是在教你怎么写小说。如果你正好也有写小说的兴趣,那么这本书对你来说就再合适不过了。如果你对写小说这事毫无兴趣,但想提升文字表达能力,也自觉文笔不如斯蒂芬.金好的话,那这本书也适合你看。因为里面所讲的要点,也同样适用于其他方面的文字表达。

PS:如果你恰好不知道斯蒂芬.金是谁的话,我想你也一定听过他的作品。被无数影评家赞颂的《肖申克的救赎》、《闪灵》均出自他之手。

看过书之后对写作有几点感想:

要定时还是定量的写作,全随你方便,努力使其形成规律让自己的身心去接受它。人们总是更愿意去做自己觉得自己能做好的事,当你建立起了对自己文章的信心之后,你也就会更愿意去写。

你对什么熟,就去写什么,这便不愁没话可说。要知道在你把想法诉诸成文字写下来之后,不管写得好坏与否,你都一定是会有所收获的。

说到这点就不得不提一下冰山理论,一个好的作家只会描写高出海平面的那部分冰山,而海平面之下的庞然巨物全留给读者自己去想象。不要像个老妈子把所有事情,事无巨细的在台面上全都交代得清清楚楚,让人连遐想的余地都没有,只有差劲的作家才会这么干。不要把你想说的一股脑儿全都倾倒在读者面前,你完全可以用其他的表达方式,当然尽可能的用得高明一些。

被动句读起费脑,不直观,句式也复杂,再者也很难写好,所以除非必要不要尝试。

这种情况多出现在对话的描述,类似:汤姆吃惊地说,玛丽痛苦地说。这样的修饰看起来很多余,这些完全可以在对话中表达给读者。

第一个用花比喻女人的人是个天才,之后再有人用类似比喻效果就不会太好了。大家已经烂熟的比喻再翻出来用,没有人会觉得你很厉害,反而会觉得很老套。

所谓理想读者就是你写出来的文章想要给谁看,他可以是你的伴侣、朋友或是其他任何人,甚至还可以是虚拟人物,总之一切随你高兴。有这个理想读者存在的话,你在下笔的时候就会先去考虑他的感受,对方看不看得懂,能不能理解内容,这样表达行不行。这样可以避免你写出只有你自己才看得懂的高难度文章,一个好的写作人至少应该先是个能把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的人。

这点在某个地方看过,这边简单提一下。意思是能用一句话说完的事,就不要用一整段去说,语言尽可能的做到简洁精炼。这样会让文章看起来更有条理,人们也更愿意阅读这样思路清晰的文章。

一味的只知埋头写作是愚蠢的,你还需要多看书,好坏都行,只要你懂得分辨就好。

文章写完之后需要进行修改润色这是毋庸置疑的,在这里斯蒂芬.金提到的修改更加适用于小说的修改。

斯蒂芬建议写完小说初稿后先把它放在一边,去做其他事。等你完全忘了小说的内容时,再把初稿拿出来进行修改。他觉得让你的脑子空一段时间再回头重读小说会有不同的想法,在这种状态下修改小说效果会更好。

写文章有时候会出现某一段我们自觉写得很好,在修改的时候舍不得删,哪怕它不那么贴题。但这是不对的,文章中的所有段落都应该指向主旨,如果不是就应该删不能留。在删改的时候应该考虑的是整篇文章的脉络是否清楚,而不仅仅是单个段落的好坏,写得再好的段落如果不切题那也是没有用的。

有人修改文章的时候会越改字越多,这在斯蒂芬看来是有问题的。

暂时想到的就这么多,有新的想法再补。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