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开始,过度说教,不如好好沟通
在平常的教育中爸爸妈妈对孩子说教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方式,尤其是当孩子犯错的时候,生气的爸爸妈妈很可能说一些激烈、尖锐的话,有意无意地伤害到孩子。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时需要避免过度说教,往往是把自己气个半死,孩子还没听进去。爸爸妈妈需要学习怎样与孩子有效的沟通,必要的时候可以寻求擅长亲子关系的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我们先来比较一下,说教与沟通的区别。
1、 说教是单向的,自说自话,而沟通是双向的,关注反馈。
亲子沟通中如果没有倾听,只是父母在说,那沟通往往是无效的,而且容易给孩子带来新的困扰,感到在外面受挫了,回到家爸爸妈妈也不接纳他。所以和孩子沟通需要倾听,而且是积极的倾听。很多家长困惑孩子为什么不愿意跟我说话,原因就是当孩子 “被倾听”的需要没有被满足,那便不想再说话了。事实上,孩子不管到了几岁,都会希望自己的父母能认真听自己说话,理解自己的心情。(关于倾听的技巧,可以阅读之前的文章)
2、 说教是固执己见,而沟通立足换位思考。
爸爸妈妈常常喜欢和孩子讲道理,循循善诱地说服孩子,但是孩子有时候却反感这些道理。为什么呢?因为这些道理是人尽皆知、绝对正确的道理,家长认为这些道理是真理,孩子必须要听,否则就会吃亏。但孩子觉得这些正确的道理就像废话,天天听就感到枯燥、没有用了。所以爸爸妈妈需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过多的语言不如用自己的行动做孩子的榜样,或和孩子比赛,看谁做得更好。
3、 说教是从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出发,沟通是从孩子感受和需求为出发点;说教关注对错,沟通是为解决问题。
说教时,爸爸妈妈内心的话是“我想要你这样做”;沟通时,爸爸妈妈内心的话是“我想知道你现在的感受,我们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可以从以下几点来沟通:孩子觉得遇到了什么事情?孩子是怎么看待这件事情的?孩子有遇到什么困境吗?这个困境对孩子来说像什么?孩子有什么样的情绪?孩子在整件事中的行为是什么?孩子拥有什么资源(老师的关注、家长的关爱、同学的帮助等)吗?
4、说教的目的是要孩子听从,沟通是让孩子理解;说教用脑,沟通用心。
我们和孩子沟通就必须先把自己的想法、意见、判断等抛之脑后,以空白的状态去听孩子说话。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在心理咨询时,咨询师就必须要把心变得透明。如果对方的心是蓝色,而我们的心是红色,那么双方混合之后,就会变成另一种颜色,要感受对方的心,最重要的就是让自己的心变得透明。我们在沟通时保持着同理心,从心开始,从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往往更容易走进他们的内心。
分享一个免费的儿童心理测试,可以免费测试儿童心理健康的比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