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最理想的使用方法
从2020年开始到现在,疫情差不多已经持续三年了。我一直记得当时有一段时间被居家隔离了,不能出门,也不用上班,每天都心安理得的在家里追剧、打游戏,妥妥的躺平模式。
但渐渐的,我发现这样的生活除了无聊就是乏味。于是,我放下手机,试图给自己找点其他的事做。这时候,柜子上一本沾满了灰尘的书籍引起了我的注意,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我才又重新继续开始阅读的。
不过,尽管读了一些书,但是对于一本书到底该如何读才能最大程度的吸收,并没有什么自己的看法。直到看了《书的使用法》这本书后才发现,原来书还可以这样读,这样使用。
《书的使用法》是日本最知名的“读书家”出口治明的作品。
出口治明从小就酷爱读书,迄今为止已经阅读过万册,在《书的使用法》这本书里,他从自己常年的阅读经验出发,为读者分享了书到底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选书?如何与书交流?如何正确的使用一本书,才能让它的价值最大化。
书里有很多观点跟我们以往认知中的都不同,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一、先读“厚书”还是读“薄书”?
比如在讲到当我们想要去学习某个领域的新知识时,作者说:“首先要读厚书。”
我们都知道,如果一本书太厚的话,很少有人愿意花时间,并且有耐性去读完的,所以一般都会选择从薄书开始读。
作者在书中给出了他的看法:
“越厚的书,内容越准确。出版厚书需要花费更多的成本,出版社也不会找水平不够的人来写。只有真正有实力的人才能写出厚书。而且有实力的人写出来的书,出错的概率一定很低。”
其实我的理解就是,厚书的话,对一个知识点的讲解和分析会更深刻和全面一些,而薄书有时候就像一本书的大纲或目录,一个知识点还没讲透,作者又继续下一个知识点的话题了。
对于一些普通的读者来说,如果大脑里提前没有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的话,是很难用“薄书”来串联起一系列内容的。
就像作者说的:“如果在没有掌握一个领域全貌的情况下只看总结和概括,那么很难对这一领域有系统的理解。”
二、读经典原著还是读解说书
提起经典原著,大多数人的第一感受就是晦涩难懂。所以要么选择直接不读,要么选择读解说书。
作者在书中提到著名的国际政治学者高坂正尧的一个观点:“看不懂古经典籍是因为自己太笨。”看到这句话时,着实有些惊到我了,不过看完后面的解释我就懂了。看不懂,那是因为看得少,多看就好了。
为什么都是同样的字,同样的词,但是作者表达的我们就看不懂呢?出口治明在《书的使用法》中说,最主要的原因是:“时代背景不同。”
就算是同样一句话,如果时代不同,所表达的含义也会不同。所以如果不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的话,是很难理解书中内容的,我们生活在现代,对以往的时代背景肯定是不知道的,所以看不懂也是正常的。于是,市面上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解说书。
到底应该选古典书籍还是现代解说书,作者建议我们最好还是读原著。虽然它难懂,但它却是作者最真实的表达,是我们和作者直接对话的机会。
打个通俗点的比喻,经典书籍就像一个完整的苹果,而解说书就像苹果汁,虽然苹果汁也不错,但它容易被氧化,丧失了苹果最原始的味道。
三、如何给他人推荐书
如果你经常读书的话,肯定会遇到有人找你给他们推荐一些书。
我偶尔也会遇到这种情况,每当这时候,我就特别苦恼,因为我根本不知道对方喜欢什么类型的书,怕自己推荐的书会耽误他们走上热爱阅读这条路。
好在出口治明在《书的使用法》中给了我一些建议,下次别人再来找我推荐书,我就把这个方法用起来。
作者说,他也会给别人推荐书,但一般会在推荐之前先问对方三个问题,这确实是我之前从未想到的。
1.你喜欢读书吗?
2.能看长篇吗?
3.喜欢哪个领域?
相信通过上面这三个问题,我们已经能大概知道对方会喜欢哪种类型的书籍了。
现在喜欢阅读的人并不多,所以当有人来找你推荐书的时候,肯定是真的想要开始尝试阅读,却又没有方向的。这时候我们给他们推荐的第一本书或许就有可能会影响他是否会因此爱上阅读这件小事,或者从此因为阅读了一本自己不感兴趣、又难懂的书籍而远离阅读这个世界。
所以,给他人推荐书籍时,也要慎重再慎重。俗话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能够影响一个人爱上阅读,也是在为他人的生命创造更有意义的价值。
结语
当然了,不管是读书的方法,还是生活的方式,适合别人的不一定就适合自己,出口治明在《书的使用法》中提到的方法也一样,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选择那些真正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来使用就可以了。
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当你读得多了,肯定也会总结出一套属于自己的阅读方法,对书籍也会有新的理解。
但前提是,你得开始去读。
现代小说家赵树理说:
“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
快去开始你的淘金之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