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越来越难,真的是普通人的福报
现代高考的本质是选拔。选出有深造潜质的人才,进入高校进一步培养,这就是高考的意义。为了令高考意义最大化,就势必要向两个方向发力:更合理的考试机制,更低的选拔误差。
什么是合理?就是在高校选拔优秀新生的个性化需求,与中学教学的通识化教育之间,取得平衡。二者往往是不对口的,所以需要不断地调和探索。
一个典型的探索案例是“3+X”政策,即“语数英”三科,加一门文科/理科综合考试。
这将考生分为文科生与理科生,相比于九科都考,显然更有针对性。但与此同时,“3+X”也存在不少弊端,比如文理科划分略显武断,与高校专业不接轨等。比如地理在高中属于文科,而在高校则是不折不扣的理科。
同时,文理科的鸿沟也导致了中学教育的问题,一些本可以文理兼通的学生难以发挥优势,甚至出现非考试科目不学的情况。
所以在2010年后,越来越多的省份开始施行“3+3”模式,将“语数英”依旧作为必考三科,但打破文理科限制,在历史、地理、政治、生物、物理、化学中任选三科;还有“3+1+2”模式,语数英三科,再在物理与历史中二选一,再从地理、政治、生物、化学中挑选2科考试。
这些新的尝试,更能满足高校的个性化需求,同时也不会令中学通识教育出现偏废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新高考的改革并非全国通行,也不是固定不变,在不同地区不同年份,可能采用不同的规则,例如传统的“3+X”在今年仍在多数省份继续施行。
至于选拔误差,则涉及到考生的综合素质、思维能力与知识水平。德智体美等综合素质没法“考”出来,只能评估参考;思维能力与知识水平,则是高考的考察重点。一般而言,知识水平对应的是客观题,有标准答案;而思维能力,则对应的是主观“大题”。
高考在三方(高校、考生、政府)博弈中不断变化着,其中一个重要交锋,就发生在考生与出题人(特别是来自高校的出题人)之间。
由于高考的重要性,备战资料里面,有着大量的考试套路性总结,如早期著名的《黄冈兵法》,以及如今各教育网站、机构的“秘籍”等等,这都是应考生需求而生,考生希望能揣摩出题人的习惯套路,预测出更多的考题信息,以尽可能地提高分数。
而出题人的“胜利”,则在于尽量减少这些“盘外招”的影响,尽可能通过题目测试出考生的思维能力与知识水平,并且用分数对考生进行准确分级。
所以摆脱套路的新题型不断出现,考察思维能力的主观题,也绝不会减少,题量随之越来越大。虽然“偏题、怪题”是教育部门不主张的,但在创新的过程中,总会有那么一两道新题型,让考生觉得不知所措。
高考正在变难,而且在未来会越来越难。但这不是封死人们的出路,而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其选拔作用、不断自我进化的必然产物。
对于大多数普通人而言,高考并不是终点,而是一个起点,我们的最终目的依旧是融入社会,找到好的工作。
简单的题目虽然可以让大多数人更加轻易的“考上”,但当考上的人太多,本科生进一步“泛滥”,含金量崩盘,那么结果就是手里的学历变成一张废纸,只能通过考研、考公来解决出路问题。
这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才是真正的内卷至死。
所以高考难,也许并不是一件坏事。你难,别人也难,放宽心拼一把,只要不被这些难题吓退,你就已经超越了无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