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经济学视角
经济学是以研究陌生人互动规律为己任的学问。
人的认知和判断,至今主要还是靠直觉和短距离的人际关系来驱动,但人的身体和际遇,却早就已经暴露在大规模的陌生人的精妙协作之中了---这是另外一种智慧。
人类社会的现象和制度安排都是为了适应这四种基本约束:
- 东西不够
- 生命有限
- 互相依赖
- 需要协调
1.战俘营里的经济组织
有人的地方就有交易
物质的总量哪怕不发生变化,只要人与人之间能够进行交易,幸福就能够无中生有地产生。
只要有两个以上的人在,他们的需求就不一样,需求不一样就会有交易。
有交易就有信息不对称,有信息不对称就会有中间商。
战俘营中的价格与价格波动
有了市场就会有价格,有了价格就会有价格波动。
战俘营里的货币
有交易就会有对货币的需求。---香烟
有了货币,就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
战俘营里的通胀与通缩
有了货币,就会有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战俘营里的跨境贸易、户籍制度、舆论压力、仇富情绪
2.马粪争夺案
原告---堆马粪的帮工(创造财富)
被告---发现马粪的路人(创造者没有对财富做标志而获益)
马粪应该属于谁?
马粪的归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鼓励财富创造,还是鼓励对财富做标志?
鼓励人们创造财富,社会才会越来越好。
同理,如果你偷了别人的东西就要受到惩罚。这看似是因为公正,其实是减少了人们守护东西的精力。这能够提高社会的效率。
公正背后是效率考量!
3.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
在关键时刻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关键在于发现看不见的东西。
巴斯夏在《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中说:“好的经济学家能同时考虑哪些可以看得见的后果,以及那些只能通过推测看得到的后果。”
破窗理论
有破坏才有进步---《蜡烛商关于阳光照射到地球的陈情书》
看得见的东西:
人们使用阳光而减少了使用蜡烛--> 蜡烛工人的工作少了 --> 蜡烛工人没有钱去买面包 --> 面包工人的工作少了...
看不见的东西
人们使用阳光而减少了使用蜡烛 --> 人们可以用少制作蜡烛的精力去生产更多的财富(但是我们看不见具体会产生什么财富)
4.经济学家不关心阴谋论
经济学家研究的是事与愿违的因果规律
为什么有时候好心办坏事?
1.最低工资制度、同工同酬制度、福利制度,真的能保护穷人的利益吗,他们的生活是变得更好了吗?
2.各种法律来保护濒临灭绝的动物,它们的命运是更好了还是更惨了?
3.循环利用资源的想法真的能保护环境吗?
社会上出现了问题,人们觉得立法解决它就可以了。但在经济学家眼里,立法只是画上了冒号,而不是句号。因为人是有能动性的,在这个新律法面前,每个人都会有他的对策。最后事态的走向会跟原本的想法有很大的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