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爱过儿童节,还是想当个孩子
前几天出门逛街的时候,朋友神秘兮兮地对我说:“你知道过几天是什么节日吗?”
我掐指一算,说出一个自觉满分的答案:“端午呀。”
然后获得一个特别高级的大白眼:“你傻呀,我说的是六一,儿童节!”
我私以为你一个大龄未婚女青年干嘛要跟小孩子抢节日,内心默默鄙视,又屈服在她的淫威之下不敢多言。
朋友不知悔改还振振有词:“你想呀,情人节、元宵节、七夕、平安夜、圣诞与我们这些单身狗无缘,还莫名其妙多了个520,这上半年也就这么一个儿童节不会受到一万点暴击,还不让我过一下这个普天同庆的日子,天理何在啊?”
我略一思索,顿觉此话有理。
好吧,其实说实话,我也挺想过儿童节的。
大约女生都很高兴过儿童节吧,倒是没有听说过男生嚷嚷着要过儿童节的。
小时候过六一儿童节是一件特别愉快的事情,长大以后特别怀念,毕竟那是唯一的一天可以真真切切地当一个小公主,肆无忌惮地要求别人的宠爱,众星拱月的一天。
六一儿童节虽然不是法定的假日,但是那一天的下午不用上课,每个小孩子额头上贴着小红花,参加学校举办游园活动,可以高高兴兴地和小姐妹小男生玩闹,可以分得五彩缤纷的糖果,可以有一份专属于个人的礼物。
回到家,父母还会轻声细语地询问玩得开心不,而不是声色俱历地问你作业做完没,测验考了多少分。
往饭厅一看,还有一桌子热气腾腾的饭菜向你招手,包括一些平日里三申五令不准吃的油炸食品。
这些特权虽然像仙度瑞拉的魔法,过了午夜十二点后会失效,第二天晕乎乎地被母亲拉扯着起床赶去上学,然后懵圈地看着老师上课。
我在哪里?我不是小公主吗?
魔法虽然失效,但是愉悦的心情却一直记得。于是我们年复一年地期待着儿童节地到来,直到升上初一,这福利戛然而止,让人捶胸顿足心痛不已。
我们开始过五四青年节,一个没有任何福利的节日。
我们开始懂得成长的代价意味着没有活动,没有糖果,没有礼物,也没有特权。
十二岁以前,我们带着用鲜血染红的红领巾瞻仰烈士的遗像,十二岁以后,我们忽然成长成社会主义接班人,肩上担着责任。
十八岁以前,我们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十八岁以后,我们要对自己人生负责任,选择自己要走的道路。
二十二岁以前,我们在大学里嘻哈打闹,做一个文艺青年,二十二岁以后,我们环顾四周,迷茫地踏入社会。
二十五、二十六、三十、三十一……买车买房,结婚生子,升职加薪……年龄每往上增加一天,人生的枷锁也只多不少。
小时候为了写一篇命题作文或者装得无所不知,为赋新词强说愁,长大后再难过也要保持微笑。
也许有孩子的女生会喜欢过母亲节,可是好像没有多少女生会喜欢过妇女节。
所以大学里每年都会在3月7日过一个在女生节的节日。
女生节与妇女节不过一字之差,为何待遇差那么多呢?
大约是这个词语所包含的责任意识。
妇女比女生要负更多责任,女生又比儿童要负更多责任。所以我们其实更喜欢当一个儿童。
说到底,也不过是想要不负责任,想要一个人宠着罢了。
《妈妈是超人》第二季热播,包文婧和马雅舒看着都不是特别会带孩子的人。
底下的评论也多是指责。曾经看到一条评论说:包文婧,你这么大个人了怎么不会带小孩?
包文婧的婆婆倒是很理解:“婧婧自己本身还是个孩子呢。”
我想起当年看《爸爸去哪儿》的时候,一群爸爸宛若新手不会照顾五六岁的孩子,观众们也多是理解宽容和打趣,与看《妈妈是超人》的观众截然不同的态度。
对待一个新手母亲,大家的态度是严厉,找茬,批评为多。
这只是一个很小的态度对比问题,反应的却是这个社会对一个成年女性走入婚姻,生儿育女以后肩上担负着多么重大的责任和面对着多么残酷的社会氛围。
我有一个努力写稿,努力找工作,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但是超喜欢喊我还是个宝宝的朋友。
我有一个憧憬婚姻,但是却常常跟我诉说多惧怕婚姻的丑陋的朋友。
我有一个无力改变自身,曾幻想通过结婚摆脱原生家庭的朋友。
她们都想过儿童节,我也想。
大约是生而为人,太苦,生而为女人,太艰苦。
去麦当劳喜欢吃儿童套餐集小玩具,化妆喜欢画圆圆的大眼睛装可爱,偶尔扎个双马尾,逛街一定要玩兔耳朵和米奇耳朵的发箍,喜欢看熊大与熊二卖萌卖蠢,最近还迷上小猪佩奇,因为内心深处还是想当个孩子。
有一天,朋友用看破红尘的态度,狠狠灌一瓶啤酒说:“好好享受现在的快乐时光吧,少女……”
听说结了婚的女人容易染上酗酒的习惯,不知道是真的还是假的。
我还是好好过我的儿童节好了。
我相信,其实男生的责任也不会轻到哪里去。
所以还是祝所有人儿童节快乐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