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主流群体那些深深的套路
在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一群特殊的非主流群体。
非主流群体那些深深的套路为什么说他们是非主流呢,因为中国古代社会主流文化上是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他们把出将入相视为人生最高理想,走的是仕途,而这些非主流群体里人偏偏喜欢拧着来,不去博取功名反而喜欢跑到深山老林里边儿去待着,不是入世,而是出世。
外面的人都管这些人叫隐士,很多人一听隐士这个词儿觉得很亲切,主要是平时看的小说里边儿隐士那可都是世外高人,深藏不漏,神龙见首不见尾。即便没啥特异功能,也得向陶渊明、李白那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得是那种视名利如粪土,高风亮节的人物。
时至今日仍有很多人的学这些隐士没事就跑到山里面住几天,陶冶一下情操。
这些对于隐士的了解大多是从小说和诗词里边儿得来的,真正在历史上的那些隐士他们为什么会隐,背后有什么文章?
01
中国古代凡是你开始隐居生活一律统称为隐士,可实际上这些人归隐的目的不尽相同。有的人隐居是为了修身养性,有的人隐居是因为功成身退,有的人隐居那是为了引起别人注意尤其是当权者的注意,以便更好的升官发财,这些隐士总体上可以分成三类。
第一类是本性归隐。这类人的天生就对功名利禄不太放在心上,用陶渊明一句诗总结这类人最合适不过“少无世俗韵,性本爱丘山”。这种人思想境界很高,很早就看破了红尘,不愿意掺和到世俗纷争之中,因此选择隐居。
有明确史料记载的最早的隐士在三皇五帝时代,在尧那个时代,尧觉得自己一天天变老,认为自己对于治理国家有点力不从心,就想挑一个人才做接班人,以防不测。有人就提议,说你干脆把你的位置传给你儿子得了,他儿子叫朱丹,可是尧对于他这儿子太了解了,说我这儿子志大才疏还有点不务正业,整天惹是生非的,把位置传给他这天下就毁了。
他拒绝了众人的提议,后来他听说有个叫许由的人,这个人品行端正,在民间广受好评,尧就觉得这个人是值得托付的人。就派人把许由找来,跟他说我准备把这位置禅让给你,没想到许由听了之后直接拒绝,他告诉尧我的志向是寄情于山水,你让我治理国家,我不是那块料,到时候恐怕会误国误民,你要找继任人的话,我告诉你有个叫舜的人他非常合适,他干比我干好多了。他跟尧说完这些话连夜走了,跑到山里边隐居去了,谁找他他都不出山!
这许由,尧给他这么一个统治的地位,他不干,足以说明他是真正意义上的隐士。
另一个本性归隐的人是在群雄逐鹿百家争鸣的战国时期,这个时期个个奋勇争先,想获取名利,那这个时候真正的隐士是谁呢?
很多人都听说过这人,他叫鬼谷子,可以说整个战国时期所有诸侯国的命运都和鬼谷子有关系,他的每一个徒弟,对战国的时局变化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那个时候出了名的这些谋臣将相有一多半儿出自鬼谷子门下。如苏秦,张仪,苏秦佩六国相印,张仪多次代表秦国忽悠其他国家,给秦最终统一天下立了汗马功劳,此外魏国的上将军庞涓,齐国的军师是孙膑也是鬼谷子的徒弟。
还有人把秦国变法的商鞅,后来的吕不韦,还有像公孙衍这些名家都说成是鬼谷子徒弟,这就有点这儿扯了,属于演义了,因为商鞅和吕不韦他俩生活的年代离着比较远,鬼谷子再长寿也活不了那么长时间。
即使就苏秦,张仪,孙膑,庞涓,史上记载的这四个徒弟,随便儿拎出来一个都是一国君主梦寐以求的贤才良士,由此可见徒弟这样那师傅得多厉害。鬼谷子要想名垂青史,求取功名工应是轻而易举,不费吹灰之力的。可是人鬼谷子一门心思教徒弟,你想学东西可以来找我,但凡我知道的,我都交给你,而且效果还不差,你拿着我这个东西出去就能混饭吃,但他自己从来不掺和到任何国家争斗当中,想请鬼谷子出山,那对不起,你连我人你都找不着。
他这跟我们意识里边儿的世外高人那是百分之百贴合,像鬼谷子和许由这样的人,他们把归隐山林当作是自己人生的一个追求,即便身怀绝技,有着济世之心,可对于功名利禄却似过眼云烟,根本没放在心上,因此这算的上是真正隐士。
02
第二类是无奈归隐。这样的人归隐他不是自愿的,是被动的,在境界上远不如自愿归隐那些人高,归隐原因有的是因为人生不得志,仕途失败;有的是因为功高震主,在失落之下无奈选择归隐。
非主流群体那些深深的套路唐代有个大诗人孟浩然就是一个求仕不成,无奈归隐的人。
孟浩然24岁的时候送自己的朋友张子荣去考科举,它看着好友中了进士就有点儿动心了,也想通过这个途径当官儿,可是孟浩然觉得科举有点儿费事,他想投机取巧抄近道。孟浩然诗写得好,在唐朝那时候诗写得好是很受人关注,就像现在的明星一样,所以他就在各种公卿名流士大夫中间的来回晃悠,结交朋友,目的就是希望借这帮人的光走个捷径,但别人也不是傻子,他这点儿心思早就有人看出来,一直没人提这茬儿。
一天,孟浩然给一个官员写了一首诗,意图很明显了,这首诗是这么写得:“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后两句已经很露骨了,意思是看着那些垂钓的人钓鱼上钩很有收获,我却只能徒增羡慕,就是希望您各位帮帮忙,让我也当个官,别让我在这光看热闹,光羡慕。即便这样他周围这些明白人也没人搭他这茬。
一晃孟浩然的38岁了,这快到40不惑了,再这么下去就彻底废了,他一寻思我还是走正道去考科举吧,可天不从人愿,科举也落榜了。这一连串的打击让孟浩然有点儿心灰意冷,就在他山穷水尽的时候,他以前结交的一个朋友张岳已经当了大官儿了,张岳觉得我这哥们儿孟浩然文采很高,这样埋没了太可惜,我就我推荐推荐吧,这张岳很够朋友,直接把孟浩然推荐给了皇帝唐玄宗。李隆基下令召见孟浩然,说既然张岳这么极力推荐你,估计你是有真本事,你作首诗,我听听。
孟浩然就把自己最新的作品念给唐玄宗听,这一念毁了!
这个诗写得很好,但这个诗是孟浩然刚落榜之后写的,里边有两句也是名句“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这听的挺客气,我没什么才华所以有本事也不赏识我,我这天天有病,有病就买药,买药还得借钱,所以老朋友们离我都远了,这诗是失意之后发的两句牢骚,写得凄凄惨惨不过也还可以。
但这个不才明主弃的潜台就是说你皇帝不识人才把我给埋没了。唐玄宗也不傻呀那也是文化人啊,一听这两句诗气的脸儿都绿了,就怼了孟浩然一句:“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污我”意思是说是你不想来做官的,我可没有抛弃你们这些有才华的人,你为什么要诬陷我慧眼不识才呢!一转身拂袖而去。
孟浩然得罪了皇帝这辈子也别想当官儿了,万般无奈之下孟浩然离开了长安,仕途这条道算堵死了,因此孟浩然是无奈而隐。
还有就是当过官而且是大官儿,可在官场实在混不下去被迫归隐的。这样的人物很多,最有名的是春秋时期的范蠡,他帮助勾践灭了吴国,功高震主,他知道勾践肯定容纳不下他,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他要再继续当官儿恐怕就得没命,为了保命,他主动找勾践,说我干够了,我要辞官归隐,从此不问政事。他为了保证自己说的是真的,把所有财产都捐了,算是净身归隐,他这归隐也是被迫的。离开越国之后他也得挣钱啊,就化名陶朱公经商,后世江南一带流行的财神就是这陶朱公范蠡。
像孟浩然和范蠡这样的,虽然也是归隐但自始至终不是出于自己内心的想法,是迫于无奈的一种选择。
03
最后一种隐士他们的归隐确实是主动的,但他们归隐不是为了避世而是为了更好的出世,今日隐是为了明日显,这叫以隐求仕。他们通过以当隐士的方式来引起权贵们的注意,谋取官职。历史上最具代表性人物,一个姜子牙一个诸葛亮,姜子牙72岁的时候在渭水边儿钓鱼,直钩钓鱼,有个叫武吉的樵夫就嘲笑他说直钩钓鱼你这辈子都钓不上来,姜子牙回答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曲中取意不是大丈夫所为,我是宁愿直中取不向曲中求,我就直钩钓鱼,而且我钓的也不是鱼,我钓的是王与侯。
非主流群体那些深深的套路这之后消息传到西伯侯姬昌耳朵里,他觉得这姜子牙是个大才,得把他给弄过来,关于请姜子牙有过记载,传说西伯侯搁车拉了姜子牙808步,姜子牙保他大周天下808年。
诸葛亮也是躲在山里表面上不问世事非得刘备三顾茅庐他才出来,实际上他连天下三分都想好了,表面上是隐士其实就是吕不韦说的奇货可居,待价而沽。这诸葛亮也会挑地方,他要在文人堆里边,恐怕还真没人知道他是谁,自古文人相轻,互相压制嘛!
可他跑到卧龙岗,那地方遍地都是农民突然来这么一位,整天也不种地在那儿弹琴,这些农民奇怪他这是装什么大尾巴狼呢,一传十,十传百,就把他这名号给传出去了,接下来就有了三顾茅庐三分天下。诸葛亮这所谓的隐居当隐士都是为将来出来能名扬天下。
之后,有人专门根据这两个人的典故研究出了套路,凭借隐居之举抬高自身声望以此谋取官职。唐代有个叫卢藏用的人,他科举考试已经考上了进士,可考完之后他没去做官,他跑到离唐代都城长安很近的终南山隐居,这事儿传到皇帝耳朵里,皇帝就寻思这小子明明考中了却选择去归隐,那一定是有两把刷子,就派人过去以国士的待遇给请回来。
现场就给它一个官儿叫左拾遗,在唐代这官儿可不低,后来她的好朋友司马承祯准备到浙江天台山隐居,他跑过去劝司马承祯说你要隐居去终南山多好啊,去什么天台山。这司马承祯笑着对卢藏用说:兄弟我是去真隐居啊,不像你到终南山是为了走捷径进官场,我去什么终南山啊。司马承祯一句话把卢藏用弄点还有点害臊,后来就有人就发明个成语叫终南捷径,比喻求取名利最便捷的路。
唐朝最有名的两个诗人李白和杜甫都抵挡不住这种走捷径带来的诱惑,都尝试过跑到山里隐居这个套路。
追求自然、被逼无奈、哄抬身价这三种归隐,同样是被人称作隐士,但是这背后蕴含的隐情各不相同,甚至可以说是完全不同。清楚了中国古代这些隐士归隐背后的难言之隐,就明白了中国人的人情套路是非常深非常复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