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简书历史专题精选国学与传统文化

儒法道思想对现代组织管理的启示

2019-06-09  本文已影响108人  澡花可视化读写

澡花一朵朵,想法一堆堆。

今天,小澡哥给大家谈谈儒法道思想对现代组织管理和领导力建设的启示。

我们之前讨论过,曾国藩把儒法道三者的精髓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儒家给曾国藩理想和追求,要做圣贤,兼济天下;法家给他清醒和现实,知道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道家让他成熟和灵活,使他变得从容、圆融。曾国藩正是吸纳了儒法道三者的思想精髓,才留下“三不朽”的功业。(详见拙文《曾国藩“一生三变”:从“儒”到“法”再到“道”的螺旋式成长轨迹》)

1. 管理基层适用法家,管理中层适用儒家,管理高层适用道家

曾仕强先生有个观点,认为管理基层适用法家,管理中层适用儒家,管理高层适用道家。这种看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不同层次的下属有不同的需求,就应采取不同的管理理念。

(1)管理基层适用法家。基层员工更多地是要满足其基本的生存需求。激励基层员工,毫无疑问是要满足其利益需求,给他们看得见的东西,同时在制度上进行严格要求。法家讲的就是利益和制度,适用于管理基层员工。

(2)管理中层适用儒家。中层管理者上有老、下有小,压力很大,对上要忠诚,对朋友讲信义,对下属要爱护,所以领导者要在情感方面关心他们。儒家讲的就是忠孝仁爱情义,适用于管理中层管理者。

(3)管理高层适用道家。高层管理者利益和感情的需求基本满足了,这时需要“道”,这个“道”主要是要与组织(老板)有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愿景、共同的追求。同时,高层管理者要有大局观,对个人得失要放下、要看开,道家思想与此更接近。

2. 儒法道不可偏废,三家并用才能成大事

尽管曾仕强先生的观点略显粗糙,但抓住了管理最基本的东西。不过需要指出两点:一方面,对不同层次的员工要有不同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另一方面,这并不意味着其他方面就不重要,可以放弃。比如,基层员工固然需要以利益为主进行管理,但同样需要认同组织的核心价值观;高层固然要以价值为主,但也需要利益的满足。因此,各个层级员工的管理,都需要综合运用儒法道各家的理念,只是各家所占的比例不同而已。

有人指出,汉初皇帝一度推崇黄老之术,因此建议企业家也要讲求无为。事实上,从汉初到文景二帝时用黄老之术,强调生养生息,用“无为而治”来纠正秦朝的苛政。但这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政策。到汉武帝时期,社会繁荣,帝国开始对内颁布新法,注重刑罚的作用;对外组建骑兵,打击匈奴以保国境安全。可以说,对大国而言,无为只是相对的,有为才是绝对的。

现代企业必须是有为的,企业家可以无为。需要注意的是,企业家无为的前提,一定是企业制度的有为。湘军为什么能够成为当时凝聚力和战斗力最强的军队?就是因为曾国藩建立了一套让将士有为的制度。无为是管理的最高境界,每位领导者都希望做到无为而治。但是,如果缺乏有效的制度安排,那么所谓“授权”“无为”,只能让企业陷入混乱。

从领导力的角度来看,儒法道思想的运用也一定是融合的,仅靠其中一家的思想是成不了事的。儒家的圣贤,孔子、孟子和荀子多半是思想家,没有真正建功立业;法家中的商鞅、吴起、李斯、韩非子都做成了很多事,但都没有好下场;道家追求的是小国寡民和无为而治,从管理理念上来说并不适用于现代社会的大型组织。谭嗣同说:“中国两年年来之政,秦政也。”这说明法家思想虽然名声不好,但管用。在实际管理中,管理者一般以法家为本,不断地根据实际情况来调和儒法道的比例。

参考资料:

宫玉振,《管理的历史维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