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杂感

康老师读书 | 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多大作用?1

2020-01-18  本文已影响0人  康老师心育
《教养的迷思:父母的教养方式能否决定孩子的人格发展?》

群体社会化理论

本书第十二章从青少年犯罪问题谈起,作者朱迪斯 哈里斯读到一篇关于青少年犯罪的文章,文章中说:“犯罪是一种能让你得到你想要的资源的社会行为,我认为这个资源就是‘成熟的地位’,以及与之相伴的权利和特权。”
这句话引起了作者的思考:难道青少年想与成年人一样?获得“地位”?
进而作者联想到生活中见过的青少年的行为,得出青少年并不想变成大人,他们想与大人区别开来的结论。
就此,作者的群体社会化理论成型了。
这个理论的大意是:孩子认同他们的同伴,并依据所在群体的行为规范来调整自己的行为,而群体对照使他们采取与其他群体不同的行为。

这个理论的根本就在于青少年是生活在与自己同龄的群体之中的,如果要找到自己的地位,只需要与所认同的群体保持一致就行;而这一群体是有别于其他群体的,尤其是成人世界的群体价值观、行为模式。
简单说就是,青少年更认同同龄的朋友,受朋友的影响比较大。
这一观点是全书的核心观点。

在前面几章也以移民子女学习语言为例证明了这一点。

移民子女带有从父母那里学来的家乡口音,但过段时间,他们就会自动地改变口音,学习从学校同伴那里学来的标准音。反之亦然。说普通话的孩子来到地方上,时间久了也会说带有地方口音的语言。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与同伴保持一致,不至于受到嘲笑。

昨天晚上,我接待了一位咨询者旭旭。九年级开始出现厌学,要求家长非要买800块的名牌球鞋,不然,就不学习。家长起初没有遂他所愿,于是,就上课睡觉,放弃学习。后来,家长无奈买了500元的球鞋。旭旭进而又要求买名牌服装,最终都在自己执拗的要挟下,家长无奈满足。
这其中的心理机制就是,旭旭不能在同龄学生中以学习找到自信或价值,就只好通过名牌球鞋、服装在同伴中找到价值感。
进一步了解到,是因为他同寝室的学生都是后进后,受了他们的影响才放弃学习的。
这就是群体价值的影响所致的。

作者认为:孩子的目标就是成为一个成功的孩子。
即孩子希望像他的同伴一样,而且他最希望能够像群体中地位最高的孩子一样。
就是说,对同伴群体的价值、行为认同,并想在其中突出,成为其中的佼佼者。
这样看来,为什么同龄孩子之间会有认同并产生矛盾,就不言而喻了。
我家大女儿十九岁,在大二。二女儿六岁半,上小学一年级。二女儿与大女儿之间几乎没有矛盾冲突。但二女儿与四岁的小表弟会有这样那样的冲突。只要他们在一起,总会因为玩具或看动画片起矛盾。我想,这就是孩子希望在同龄同伴中得到较高地位的一个表现。
爱人教小学一年级,每当把学生的试卷带回家,二女儿总爱围在一旁看同样是一年级的学生的试卷,不停地问“对不对?和我比怎么样?”她希望自己在即便不是同一群体,但是同龄年级学生中,自己能得到鼓励,成为优秀者。

书中还说,对孩子来说,大人并不是“我们”的高级版本,大人是“他们”。
这也是为什么二女儿有时候会冲我们发火的原因,因为我们做父母总爱以自己的规范来要求她,他却更喜爱去找同伴。
如果一个孩子不恰当的行为被贴上“游戏”的标签,那么他就没事了,就像一个成年人不恰当的行为被贴上“玩笑”的标签没事一样。
如果成年人不认同孩子不恰当的行为,特别是把这种行为当成小孩子的“游戏”时,即不与孩子站在对立面上,接受他的行为,孩子的行为反倒因为不能引起成年人的区别对待,而不能起到标榜自我的目的,而偃旗息鼓。

这时候,我们就理解为什么青少年会“逆反”了!
他们是想向成年人表明,我强大了,我不属于成年人,不是你们的高级版,我要成为自己,我要与你们区分开。
同时,用这种行为表明自己与同龄群体的一致,向同龄群体表达忠诚,以在同龄中得到一定的地位。
这时候,父母和老师要注意青少年孩子的交往情况,密切关注他们的行为和价值观表现,以保证孩子不堕入混混的行列。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